哲學是一種思考的模型,是一種思考的系統。它可以用來問問題,尤其是問「為什麼」 – 領導與管理群,版主教練

在古希臘時代和中國早期,哲學家們用它來問天地、問人類社會、問存在的意義、問人的價值、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問問題是哲學的起點。哲學家們通過問問題來探究真理、反思人生。問問題的能力,是哲學家必備的素質。

既然哲學是問問題的基礎,那麼領導者與管理者能夠理解東西哲學與文化上的差異,將有助於理解與同理他人與組織,尤其是跨文化組織,協助您創造更好的團隊績效。

 

東西方哲學問問題的脈絡

雖然東西方哲學家問問題的結構或是方法可能很接近,但問問題的脈絡卻有所不同。

 

西方哲學:從自然萬物到人

西方哲學起源於古希臘。早期的西方哲學家主要關注自然界,探究世界的本源。

例如,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阿那克西曼德認為是無限,阿那克西米尼則認為是空氣。

到了蘇格拉底時代,西方哲學的關注點轉向了人。蘇格拉底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有智慧。人的智慧使人能夠思考、反省、探究真理。

蘇格拉底的這種轉向,標誌著西方哲學從自然哲學向人文哲學的轉變。

 

柏拉圖的理型論

柏拉圖認為,天地之間的現象是由理型所構成的。理型是永恆不變的,而現象則是理型的具體化。

在柏拉圖看來,人類的社群、組織、國家等,都是對理型的模仿。因此,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建立在理型之上的。

在柏拉圖的哲學體系中,理型世界與現象世界是截然分開的。理型世界是真實的、永恆的,而現象世界則是虛幻的、暫時的。

柏拉圖的理型論對後世的政治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理想國理念,啟發了後世許多政治思想家。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

亞里士多德認為,外界的狀況是人類做事情的方法的基礎。人類必須遵循事物的規律,才能有效地做事。人類應該透過研究自然,來了解事物的規律。

亞里士多德將哲學分為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形而上學是研究存在本身的學問,而形而下學則是研究具體事物的學問。

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形式與質料的概念。他認為,事物是由形式與質料共同構成的。形式是事物的本質,而質料是事物的材料。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為後世的哲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他的思想對後世的科學、邏輯等領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康德天賦人權思想的現代應用

康德的天賦人權思想,是現代政治哲學的重要基石。它將人權視為人天生享有的、不可剝奪的權利,為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奠定了道德基礎。

這一思想體系,在現代社會得到了廣泛應用,包括法律、商業交易、跨國貿易、旅行、法律訴訟等領域。

在法律領域,天賦人權思想體現在各國憲法和法律之中,例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了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和請願自由等基本權利。

在商業交易領域,天賦人權思想體現在契約自由原則之中,保障了交易各方的平等權利和自由意志。例如,《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規定了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在跨國貿易領域,天賦人權思想體現在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之中,例如,《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規定了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促進了自由貿易的平等發展。

在旅行領域,天賦人權思想體現在人身自由權和遷徙自由權之中,例如,《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規定了人身自由權和遷徙自由權,保障人們自由旅行的權利。

在法律訴訟領域,天賦人權思想體現在公平審判權和訴訟權之中,例如,《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公平審判權和訴訟權,保障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平等地位。

 

西方哲學價值體系特點

理性主義:西方哲學重視理性思考,強調通過理性來探求真理和解決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被認為是西方理性主義傳統的奠基人。他們認為,理性是人類獲得知識和理解世界的唯一可靠途徑。

個人主義:西方哲學強調個體的價值和權利。近代西方哲學家洛克、霍布斯和盧梭等人提出了自然權利理論,認為人天生具有生命、自由和財產權等自然權利。這些權利是不可剝奪的,政府的權力也來自於人民的授權。

普遍主義:西方哲學追求普遍的真理和價值。西方哲學家們相信,存在著超越個體和文化差異的普遍真理和價值。例如,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們相信,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價值是普遍的,適用於所有人。

 

中國哲學:從倫理到天人合一

中國哲學起源於先秦時期。早期的中國哲學家更多地從倫理的角度來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

例如,孔子認為,人應該遵循「仁」和「禮」的原則來生活。孟子則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種心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到了宋代,中國哲學出現了理學。理學家們認為,宇宙萬物都有一個理。人應該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春秋戰國時期,老莊思想和儒家思想,對人與群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進行了初步探討,為中國哲學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老子探討了世間萬物、人、國家、社會、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莊子探討了人類自身與環境、自然的關係,主張順應自然、自由發展;儒家探討了人的行為與他人、團體、國家、環境的關係,強調了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範。

此外,法家、墨家等學派也對人與外在事務、環境、神等關係進行了探討,豐富了中國古代思想的內涵。

然而,漢朝以降,中國思想界長期處於「獨尊儒術」的狀態,其他學派的發展受到限制。加之朝代更迭頻繁,缺乏像文藝復興那樣的思想解放時期,中國古代思想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升華,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漫畫家蔡志忠老師在一部影片談過他從儒、道、釋三個主要流派的思想內涵出發,探討東方哲學價值體系的特點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推薦閱讀:

蔡志忠一生重要思考:儒釋道三家哲學辨析

 

野人獻曝,想法整理如下。

 

東方哲學價值體系的內涵

東方哲學價值體系以人為本,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統一。其主要內涵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儒家:重視行為、人我關係、本分責任

儒家思想是東方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 “仁” 和 “禮”。“仁” 是指愛人、仁愛、寬恕等道德品質;“禮” 是指規範人們行為的社會禮儀。儒家認為,人應該遵循 “仁” 和 “禮” 的原則,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到自己的本分責任。

2. 道家:追求智慧、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主張 “道法自然”,認為世界萬物都遵循著客觀的規律。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思想認為人可以通過修煉,獲得智慧,從而達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狀態。

3. 釋家:重視內心修為、追求解脫

釋家思想認為,人生的本質是苦,而苦的根源來自於人的貪婪和欲望。因此,人應該通過修煉,消除貪婪和欲望,從而達到解脫苦難的目的。釋家思想重視內心修為,強調人的精神力量,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東方哲學價值體系的特點

 

1. 整體性

東方哲學價值體系注重整體性,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統一。它反對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對立起來,主張人應該在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範的基礎上,追求自我完善。

2. 和諧性

東方哲學價值體系追求和諧,強調矛盾(陰陽)的對立統一。它認為,矛盾(陰陽)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但矛盾的雙方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因此,人應該以和諧的思維方式看待和處理矛盾。

3. 社會性

東方哲學價值體系以宗族為本,注重家族的價值和尊嚴。它強調人應該追求家族完善,實現宗族延續。

 

中西方哲學思想的異同

中西方哲學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差異。以下從五個方面對中西方哲學思想的異同進行比較:

 

一、研究對象

西方哲學以客觀世界為主要研究對象,注重對宇宙本源、知識本質、邏輯推理等問題的探討。代表性的哲學流派有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等。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形而上學是研究存在之本質的學問。

近代哲學家笛卡爾提出 “我思故我在”,認為人是唯一可以確知的實體。

 

中國哲學:

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 “仁” 的思想,認為人應該追求仁愛、道德和禮儀。

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 “道法自然” 的思想,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

中國哲學則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注重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關係的思考。代表性的哲學流派有儒家、道家、釋家、法家、墨家等。

 

二、思維方式

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偏向於理性、邏輯和分析。西方哲學家重視概念的定義、推理的嚴謹性和論證的一致性。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產婆術,通過對話和辯論來探求真理。

近代哲學家培根提出了歸納法,認為知識應該來自於經驗和觀察。

 

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偏向於內省、整體和綜合。中國哲學家重視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和融會貫通,追求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境界。

儒家強調 “中庸” 之道,認為人應該在兩極之間保持平衡。

道家強調 “無為” 而治,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不要過多地干涉事物,以無為而無不為。

 

三、價值追求

西方哲學強調個人價值和自由意志,追求真理、知識和幸福。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理想國的構想,認為理想的社會應該是追求真理和正義的。

近代哲學家洛克提出了自然權利理論,認為人天生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權。

 

中國哲學強調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追求道德、仁義和和諧。

儒家強調 “大同” 社會,認為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人人平等、和諧共處的。

道家強調“小國寡民”的思想,認為人應該追求簡樸的生活,避免過多的欲望。

 

四、語言表達

西方哲學的語言表達偏向於具體、明確和嚴謹。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使用了大量的邏輯概念和推理,具有很強的嚴謹性。

笛卡爾的《沉思錄》使用了清晰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哲學思考。

 

中國哲學的語言表達偏向於抽象、含蓄和意境。

老子的《道德經》使用了大量比喻和象徵的手法,具有很強的哲學意境。

莊子的《莊子》使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闡述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五、歷史發展

西方哲學經歷了古希臘、羅馬、中世紀、近代、現代等幾個發展階段,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哲學思想體系。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誕生了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等重要哲學流派。

羅馬哲學繼承了古希臘哲學的思想,並將其與羅馬的政治文化相結合。

中世紀哲學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強調信仰和啟示。

近代哲學以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為主導,強調人的主體性和知識的來源。

現代哲學則更加多元化,出現了存在主義、現象學、分析哲學等新的哲學流派。

 

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經歷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幾個發展階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哲學思想體系。

先秦諸子是中國哲學的形成時期,誕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重要哲學流派。

秦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並得到發展和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道家思想得到重視。

隋唐時期,儒家思想再次復興,並與佛學、道教相融合。

宋元時期,理學興起,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思想。宋明理學本來係儒學,由周敦頤所創,發展橫跨宋明兩代,研究人士中不乏來自日本韓國。

宋明理學主要係結合道教同佛家,重新演繹儒家思想。南北朝期間,道、佛成形,道家講玄理,佛家講空理。宋明理學雖以儒學內容為主,同時也借鑒了佛學和道教思想,講的則是「性理之學」。

明清時期,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得到發展。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 他認為,心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也是其心學說的基本觀點。 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個人都要踐行自覺的道德規範。

 

東方哲學價值體系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東方哲學價值體系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物質主義盛行的今天,東方哲學價值體系可以幫助人們回歸本心,追求精神層面的富足。此外,東方哲學價值體系所倡導的整體性、和諧性、社會性等思想,也有助於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

 

結語

西方哲學注重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和理性思維的發展,中國哲學注重對人自身和社會關係的思考。

中西方哲學思想是人類文明的兩大瑰寶,相互交融,共同推動了人類思想的進步。

持續認為中華文化沒有哲學思想的人,建議可以多了解上述東方哲學的演進。

 

 

推薦閱讀:

七大軟性技能 – AI 浪潮下,人類工作者更需強化且更顯珍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