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場所,與老闆或同仁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不能幫助碼農更快地編寫程式,了解公司裡誰是包打聽也不會直接讓業務人員銷售成果蒸蒸日上。

但,培養軟性技能與掌握日常工作流程同樣重要,甚至在未來更重要。

在 AI 智慧職場或社會環境中,

  • 仍需跟其他人類夥伴協作,包含自我提升的軟性技能,我稱為全人型軟性技能
    .
  • 人類與 AI 協作的部分,我稱為 AI 協作型軟性技能

擁有情商有助於與他人建立成功的關係,個人和工作生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際關係的類型和品質。

所有情商技能可歸結為源自同理心。無論我們喜歡與否,個人情緒多多少少會滲透到職業領域。同理心可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背景以及想法,從而強化與他人的互動。

即刻起,我們應掌握這些關鍵的軟性技能 (但不限於) 才更容易在 AI 社會或職場工作中生存下來,甚至脫穎而出。

.

全人型軟性技能

.

同理心的溝通技巧

有效的溝通對於傳達想法、建立關係以及與同事 / 客戶合作極為重要。

人類可以解讀人工智慧忽略的情境、情緒和非語言線索。

透過有效溝通,強化人際交往能力,更可在團隊合作、解決衝突和談判等工作必備領域,與其他人類成員共創更高的價值。

良好的與人類團隊合作可提高生產力和確保品質,有效地溝通責任並發揮每個成員的優勢能力,可促進健康的工作職場關係。

對主管,同儕,或是客戶的溝通同等重要。了解你的上司,了解你周圍的人,接下來建立牢固的關係並始終如一地相互溝通,是使人類脫穎而出的一項關鍵軟技能。

溝通涉及直覺、判斷力、同理心、創造力和精確性,良好的溝通能力可有效改變職場工作環境,並帶來預想的成果。

同理心溝通的一些關鍵:

  • 同理心與理解:強調同理傾聽和理解他人需求和情感的重要性。有助建立更好的關係,提高有效溝通。
    .
  • 衝突解決:以非對抗方式解決衝突的工具和技巧,減少工作場所緊張氛圍,提高協作。
    .
  • 有效回饋:鼓勵以建設性和不帶評判的方式提供回饋,在組織內建立更有益的回饋迴圈。
    .
  • 創造積極工作環境:通過培養尊重和同理的氛圍,建立更積極和包容的工作環境,並可提高員工滿意度和生產力。
    .
  • 人際關係和領導技巧:同理心溝通的原則可改善人際關係和領導技巧,使其成為公司各層次員工的寶貴資源。

培養同理心溝通技能的方法:

  • 主動傾聽:傾聽是同理心的核心。當他人談話時,要專注地聆聽,不打斷,不評論,不立刻提供解決方案。讓對方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想法,並展現出你關心他們的感受。
    .
  • 觀察非語言信號:非語言溝通也包含在同理心中。觀察對方的臉部表情、姿勢、眼神和聲音語調,這些都能提供有關他們情感狀態的信息。
    .
  • 提問開放性問題:可鼓勵他人更多地分享他們的內心感受和想法。避免只問是非問題,而是問那些需要更多描述和思考的問題。
    .
  • 理解背後的情感:而不僅僅是他們的言辭。問自己為什麼他們感到這樣,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處境。
    .
  • 表達同理心:當對方分享他們的情感時,表達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使用肯定語言,如「我可以理解你感到很難過」,以顯示你理解他們的情感。
    .
  • 學習心理學知識:特別是關於情感和情緒管理,可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反應。

推薦閱讀: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 – 上任送給主管的好書 – 非暴力溝通

.

覺察意識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有覺察意識,但社會科學研究表明只有不到 15% 的人有時時覺察意識。

經常性,以期在重要決策時刻,透過了解與掌握解個人與周遭環境的優勢、劣勢和目標是情商的重要基石,可使人脫穎而出。

意識到情緒如何影響工作也很重要。人員應時時覺察並評估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感到輕鬆或不自在,以了解自己的狀況,進一步決定調整,適應或是改變,離開環境等。

具備高度自我覺察意識有助於管理者成為更優秀的領導者。

在光輝國際公司的一項研究發現,

在自我覺察意識較高的領導者中,92% 的領導者擁有充滿活力和高績效的團隊。相比之下,自我覺察意識低下的領導者 78% 的時間都會給團隊帶來負面氛圍。

關於了解與掌握解周遭環境,最經典的是 –

付出一點注意力,嗅覺敏銳的人可弄清楚一個組織的不成文規則、完成任務的必要步驟、隱藏的地雷,以及比他們的頭銜所暗示的權力大得多的人。

通過了解誰將快速完成工作以及誰將拖延流程來提高效率。我們應意識到其環境中公開和不言而喻的規範和程序。

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提出一些與工作場所相關的問題,或觀察,來提高他們環境覺察力,包括:

  • 誰跟誰說話?
  • 誰擁有非正式權力?
  • 關鍵訊息通過誰傳遞?
  • 人們聽誰的?

一般常見培養自我覺察能力的方法:

  • 冥想:可以靜下心,專注於當前的感受和想法。這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反應。
    .
  • 日誌寫作:每天寫日記或反思筆記,記錄情感、想法和經歷。可追蹤自己的情感變化,並了解什麼事件或情境觸發了特定的情感或思維。
    .
  • 接受回饋:向朋友、家人或同事尋求建議和回饋,以了解他們對你的看法。別人的觀點可能幫助你看到自己的盲點。
    .
  • 自問自答:定期自問自答一些關於自己的問題,例如「我現在的情感是什麼?」、「我為什麼有這種反應?」等等。這可以促使你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行為。
    .
  • 學習情緒管理:了解情緒管理的技巧,以幫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並防止情感影響你的判斷和行為。
    .
  • 自我反思:定期回顧自己的行為和決策,並評估它們是否與你的價值和目標一致。這有助於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
    .
  • 接受自己:自我覺察不僅涉及了解自己的強項,還包括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對自己的缺點感到沮喪,而是試圖了解它們並找到改進的方法。

.

領導力和影響力

領導力涉及激勵、啟迪人心和指導團隊實現共同目標。

目前的人工智慧缺乏有效領導所需的情感深度和人際理解、文化意涵、社會潛規則、或是肢體語言。

如同史蒂芬科維博士提倡的全人領導,需要在

  • 信任,
  • 明確的方向,
  • 有效的績效系統,
  • 人性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能的發揮領導力,產生預期的影響,高效能的帶領團隊達成目標。

而這也是人類為了人類福祉,必須要學習與提升的重要技能。

你可以透過

  • 提升管理者的責任感
  • 引導團隊成員建立『自律』
  • 改變團隊成員的『內在工作時鐘』
  • 培養發展他人
  • 分析思維

來發展領導力。

完整的領導力發展作法與計畫,請閱讀:

高階領導力發展 計劃 – 經營管理層專屬的人才發展作法

.

AI 協作型軟性技能

.

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系統性和自我反思的思考過程,包含評估、分析、合理判斷、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

包括提出深思熟慮的問題,收集和評估相關訊息和證據,理解和考慮多重與多層觀點,形成明確且有根據的看法,並有效地傳達和應用這些觀點以達到特定目標。

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促進理性、邏輯和有據可查的思考,以更好地應對複雜的問題和情境。

強化批判性思維的一些方法:

  • 提出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鼓勵自己思考不同角度的問題。避免只問”是”或”不是”的問題,而是追求更深入的了解。
    .
  • 收集多樣的訊息:包括不同觀點的資料,以確保有全面的背景知識與數據。
    .
  • 質疑和分析訊息或數據:不要輕信一切,要學會質疑訊息與數據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檢查訊息與數據的來源,確保它們具有真實性,並評估是否存在潛在的偏見或錯誤。
    .
  • 學習邏輯思維:了解基本的邏輯原則,如推理、演繹和歸納,以幫助更有效地評估和建立論點。
    .
  • 練習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偏見,試圖識別和克服自己的盲點。這需要持續的自我認識和開放的態度。
    .
  • 學會查找替代觀點:試圖理解和考慮不同觀點,並學會與持不同觀點的人進行建設性的討論。
    .
  • 多閱讀和學習:閱讀各種主題的書籍、文章和新聞,並持續學習新知識,可以豐富你的思考基礎。
    .
  • 參加訓練課程:有些機構提供專門的批判性思維訓練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教授相關的技能和方法。
    .
  • 與他人合作:和他人一起討論和合作解決問題,可以讓你接觸不同的觀點,並從他人的經驗中學到更多。

人工智慧提供數據分析,見解和建議,人類則擅長將訊息置於情境中、識別模式以及做出涉及道德、社會和實際考慮的複雜決策。批判性思維讓我們質疑 AI 所提供的建議與答案,確保協作結果的正確性。

美律師找 ChatGPT 寫訴狀 – 引述判例不存在

人類須避免犯上述這種類型的錯誤,即便未來 AI 會越來越強悍。避免的辦法,就是具備批判性思維。

.

解決模糊複雜問題 – 創造力和創新

指一個人或組織能夠有效地處理和解決那些不明確、多層次、具有多種影響因素、缺乏明確解決方案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結合不同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巧,以找到合適的策略和解決方案。

當下世界與經濟進入一個不穩定和不確定的 VUCA 烏卡時代。所謂烏卡,是英文 “VUCA” 一詞的音譯,是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即

  • 易變性 Volatile
  • 不確定性 Uncertain
  • 複雜性 Complex
  • 模糊性 Ambiguous

當今的人工智慧擅長解決具有明確參數與明確定義的問題,但人類擅長解決模糊且複雜的挑戰,這些挑戰需要創造力、直覺和綜合不同來源訊息的能力。

強化創造力與創新的一些方法

  • 保持開放的思維,接受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嘗試不受限制地思考,不要過早地對任何想法進行評判。
    .
  • 清晰地定義問題或挑戰,並確保理解其本質。一個好的問題定義可以激發創新思維。
    .
  • 使用不同的創意技巧,如頭腦風暴、思維對換、思維圖表等,以激發創新點子的產生。
    .
  • 觀察和聆聽用戶、顧客或目標受眾的需求和回饋。了解他們的期望,有助於開發更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
  • 不斷學習新知識,了解不同領域的最新趨勢。參加研討會、工作坊和課程,以拓寬知識基礎。
    .
  • 建立多元化的工作團隊,包括具有不同背景、技能和觀點的成員。多元性可以促進不同思維風格的碰撞,激發創新。
    .
  • 不要害怕失敗,嘗試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快速原型開發和小規模實驗可以幫助驗證概念。
    .
  • 創建一個鼓勵創新的文化,讓員工感到鼓勵提出新想法,同時也要給予他們支持和資源。
    .
  • 創新通常不是一個瞬間的事件,而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堅持不懈地追求創新目標。
    .
  • 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並確保在失敗中獲得寶貴的教訓,以改進未來的創新努力。

 

創意與創新力中,非常重要的 逆向思維(Reverse Thinking)是一種創造性思考的方法,它涉及將問題或挑戰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通常是反轉或顛覆一個問題的傳統思考方式。

逆向思維的目的是破除常規思維的限制,以發現新的解決方案或創意的觀點。這種方法可挑戰現有的假設,激發創意和創新。

逆向思維的一些特點和示例:

  • 反轉假設:逆向思維常常要求你將問題的基本假設反轉。例如,如果一個問題是「如何提高產品的銷售量?」,逆向思維可以問「如何降低產品的銷售量?」這種反轉可以引出不同的洞察和解決方案。例如,如果一個問題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逆向思維可以問「如何使工作更加耗時?」這種問題可以引發對工作流程和效率的重新思考。
    .
  • 換位思考:逆向思維也可以涉及換位思考,即試圖以其他人或物體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例如,如果一個問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術成績?」,逆向思維可以問「如果我是一位學生,我希望老師如何教授?」這樣的思維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
    .
  • 解構和重組:逆向思維可以涉及將一個問題解構為其組成部分,然後嘗試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組合這些部分以尋找新的解決方案。這有助於發現之前可能被忽略的機會。
    .
  • 模仿對立思維:對立思維是逆向思維的一種形式,它涉及提出與問題相反的觀點或解決方案。這有助於拓展思維的範圍,尋找新的可能性。

目前的人工智慧缺乏創造性思考和提出新想法的能力。人類創造力推動創新,這對於開發新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是泉源之一,人類將來與 AI 協作發展創意的頻率與面向將越來越廣泛。

.

道德和決策

人工智慧可以數據提供決策參考,或做出決策,但道德則需要對人類的價值觀、後果和文化背景有細緻入微的理解與體悟。

以道德為基石所做的商業決策,通常更有長期性,永續性,更不會貪瀆與貪腐。

推薦閱讀這篇關於以商業道德來治理企業的文章,裡面包含貪瀆與腐敗企業的名單與案例:

ESG 的『公司治理』是什麼?跟我們常見的『管理』有什麼異同?

  • 『公司治理』與『管理』的差異
  • 治理和管理 比較表
  • 如何做好公司治理
  • 公司治理的入門手法
  • 公司治理負面案例
  • 台灣的經典治理案例 – 宏達電

.

靈活與適應性

能夠根據區域或整體情況需要進行調整的能力,但這種技能需要對自己和他人,以及 AI 有很強的認識。

組織內的成員具備靈活與適應性,除了讓組織平穩運行 – 無論是學習使用人工智能還是為同事度假,更重要的是,人員可以適應組織變革或外在變化即時做出相應正確的調整。

過去幾年的疫情大流行期間告訴我們,變化確實是無所不在的,靈活與適應性帶給企業更高的生存機率。

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人工智慧 AI 驅動的工作職位流失的可能性,技術變革,數位不斷轉型的快速步伐,意味著員工需要適應新的工具、流程和角色,才能讓人類更好地應對不可預見的挑戰,看見問題,處理問題。

人類必須持續學習才能跟上不斷發展的技術和產業狀態。這不僅涉及學習新的科技型硬技能,也包含如何與不斷迭代更新的人工智慧協作,人類需要終身學習,來適應新的 AI 社會與工作職場。

 

培養靈活性和適應性的方法:

  • 學習新事物: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可提高適應性。主動追求教育機會,參加課程,閱讀書籍,並保持好奇心。
    .
  • 接受變化:不對變化產生過多的焦慮或抵制。理解變化是生活的一部分,並學會適應。
    .
  • 開放心態:保持開放的思考方式,願意探索不同的觀點和方法。這有助於更靈活地應對不同情境。
    .
  • 解決問題:學會應對困難和挑戰,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這種技能可以幫助你在各種情況下找到出路。
    .
  • 接觸不同的人群:和不同背景和觀點的人互動,這有助於擴大視野,並更能適應多元文化環境。
    .
  • 調整期望:不要過度依賴特定的預期結果。學會在變化的情境中調整目標和期望。
    .
  • 培養情商: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商,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更靈活地應對人際關係和情緒挑戰。
    .
  • 練習壓力管理:學會應對各型壓力情境,並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如冥想、運動和放鬆技巧。
    .
  • 接受失敗:不怕失敗,並學會從失敗中學習,可幫助更加靈活和堅韌。
    .
  • 設定小目標:將大目標分解為小型可達成的目標,有助於提高自信,並鼓勵在不同情境下保持靈活性。
    .
  • 自我反思:定期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反應,評估它們是否符合目標和價值觀,並調整行動以實現更好的適應性。

靈活與適應性成為應對不確定性和保持人類心理健康的關鍵技能。也有人稱之為復原力,雖然詳細內容略有不同,但精神與應用大同小異,就不再另文描述。

.

結語

雖然人工智慧可以處理基於規則和數據驅動的任務,但它卻難以應對人類交互和決策的複雜、細緻和動態。

增強本文所提到的

全人型軟性技能

  • 同理心的溝通技巧
  • 覺察意識
  • 領導力和影響力

AI 協作型軟性技能

  • 批判性思維
  • 解決模糊複雜問題 – 創造力和創新
  • 道德和決策
  • 靈活與適應性

可以讓人員利用人工智慧作為工具來提高生產力和效率,而不是被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有能力將這些技能與人工智慧的能力相結合,以推動工作場所的創新、創造力和價值。

 

作者 Max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