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 人力資源論壇 領導-管理-領袖 有本事當好 Z 世代的主管?

Viewing 1 reply thread
  • Author
    Posts
    • HR Sensei
      Keymaster
      Post count: 62

      你有本事當好 Z 世代的好主管嗎?

      猜猜看,全球推特(Twitter)貼文轉發的紀錄保持人是誰?不是明星、也不是 YouTuber。答案是一名素人青少年卡特.威爾克森(Carter Wilkerson)。

      當時 16 歲的威爾克森在推特上問溫蒂漢堡(Wendy’s),「想要獲得一年份免費雞塊,需轉發貼文多少次?」溫蒂漢堡答,「1800 萬次。」

      這則貼文隨即引起社群關注。浪潮之大,連 Google、微軟(Microsoft)的推特帳號都轉貼為威爾克森打氣,推特還創建了專屬標籤「#nuggsforcarter」。

      短短一個月,「雞塊貼文」獲得超過 350 萬次轉發,雖然離 1800 萬次有一段距離,已創下最多轉發次數的紀錄。溫蒂漢堡也承諾提供一年份免費雞塊,同時捐 1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86 萬元)給孩童照護基金會。

      世代動力學中心(CGK,Center for Generational Kinetics)共同創辦人傑森.多西(Jason Dorsey)指出,溫蒂漢堡付出 1960 美元的雞塊(約新台幣 5 萬 6000 元)、10 萬美元做公益,獲得價值 67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 億 9192 萬元)的媒體曝光,非常划算。

      Z 世代的聲音將主宰未來,逼得品牌和領導者不得不正視。

      多西解釋,隨戰後嬰兒潮(又稱 X 世代,1965~1976)族群的退休,全球將有高達 20~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573~860 億元)的財產移轉,主要受益者就是這群 Z 世代(1996~2012)。

      漸有消費力的 Z 世代,品牌該如何爭取他們的認同?世代動力學中心藉由 50 多個量化及質化分析,提出幾點建議:

      勇於捍衛公平正義,品牌必須「選邊站」
      Z 世代在幾乎免費的網路中長大,他們是一群真正的「網民」。根據 2018 年的調查,13~17 歲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高達 89%,2012 年僅 41%。而 Z 世代 74% 的娛樂來自手機、31% 的人離開手機超過 30 分鐘就渾身不對勁,甚至有 14% 的人說 1 秒都不行。

      網路是 Z 世代的空氣,他們接觸到比 X 世代、Y 世代(又稱千禧世代,1977~1995)更多元的世界,使他們能夠包容「不同」,更強調公平正義。因此,他們傾向支持符合社會公益、社會責任的品牌。

      2018 年 Nike 推出極具爭議的廣告,就是絕佳案例。Nike 以當時的爭議人物,前美式足球舊金山 49 人隊(San Francisco 49ers)球員科林.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作為代言人。

      卡佩尼克因不滿警察執法過當槍殺黑人,在賽前唱國歌時單膝下跪,抗議種族歧視,引起社會譁然,球隊受不了輿論壓力,開除了他。

      然而,Nike 邀請這位「不愛國」的球員擔任代言人。廣告一推出,Nike 股價一天內從 82.2 元跌到 79 元,市值蒸發近 41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75 億元);卻在隔一周,銷售額相較前一年同期成長 30%,股價逆勢成長,反超來到 85.55元。

      事實上,Nike 早有預期。多西分析,Nike 身為引領時尚的潮牌,目標一直是年輕人,也就是 Z 世代。這群消費者重視的是社會價值,品牌要忠於自己的立場,勇於對抗不公不義的社會體制。

      溝通要即時明確,成就感比麵包重要
      對消費品牌的堅持,同樣適用於 Z 世代對工作的期待。世代動力學中心的研究結果,比起經歷過經濟大蕭條的 X、Y 世代,希望工作提供穩定的生活,Z 世代重視的是能否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以及公司的價值是否與自己一致。

      他們當中,某些人才剛大學畢業,正要踏入職場,卻已經認為人的一生 1/3 都奉獻給公司,比起薪水,對自己有意義更重要。

      因此,他們需要不斷確認,組織與自己的目標是否相同,頻繁溝通的程度遠超過其他世代。

      X 世代只需要一年一次的績效考核;但對 Z 世代來說,2/3 的人要求隔兩周需反饋一次、1/5 的人表示每幾天就要一次。雖然頻率較高,但 Z 世代要求的溝通偏向單一事件的鼓勵或學習,比方說,談成一個客戶後,主管是否會給予適當的讚賞和改進建議。每周兩分鐘的談話,比起每月一小時更有效,「快速」回應才是 Z 世代在意的事。

      也因為重視公司理念是否與自己相符,高達 74% 的人找工作前會先看線上評價。而簡單的官網介紹,已無法吸引 Z 世代,他們信奉「影音為憑(word of video)」。

      多西提及一項 2019 年的調查,顯示 97% 的 Z 世代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影片服務,包括追劇、學習、遊戲等,其中 85% 的人使用 YouTube。換句話說,YouTube 可說是 Z 世代的搜尋引擎,想要獲得青睞,影片宣傳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舉例來說,金融顧問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在 Snapchat 推出一支 10 秒的招聘廣告,內容揭露他們的工作任務。影片推出 9 天,獲得 210 萬的觀看人次,搜尋進入高盛官網的次數也成長 82%。

      面對這群「新物種」,X、Y 世代準備好了嗎?

      (本文整理、摘錄自《Zconomy: How Gen Z Will Change the Future of Business―and What to Do About It》,Harper Business 出版)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61982

    • HR Sensei
      Keymaster
      Post count: 62

      想「做自己」的員工怎麼帶?不懂 3 觀念,主管就等著人都離職吧

      我有個客戶是最近很夯的外送業,最近遇到一個頭痛的問題。公司的外送員平均年齡不到 30 歲,他們在網路上發現其他同業的外送員不用上班打卡,認為自家公司打卡限制上、下班時間,不自由、不彈性,於是向公司吵著比照辦理。

      外送員的高流動率向來是外送業最頭大的問題之一,現在外送公司一家一家開,網路上「靠北訊息」也多,各家的工作、福利條件就在網路上流傳。原本沒得比較也沒得挑,現在媒體報導提到有的外送員因為可彈性接單,月薪可衝到五萬、十萬,出現比較對象,外送員的人心思變。

      一開始,主管試著曉以大義,與外送員溝通:「公司聽到你們的聲音,現在競爭激烈,請共體時艱,以大局為重。」外送員的答覆是:「干我屁事!請問誰體諒我們的學貸、房租?不要和我講你們那些幹話。」

      外送員爭取福利、要求自由的聲量愈來愈大,並且對主管放話,如果結果不滿意,他們不排除集體離職。「我不要做這種穩定的工作,我要去兼職,收入有機會更高,又比較自由,」外送員如此說,雙方僵持不下。

      年輕人對工作最在乎的事,主管真的有懂嗎?
      1960、1970 年代的人是「我們世代」(Generation We),「我們世代」會考慮團隊、考慮眾人。相對的,1980、1990 後出生的人叫做「我世代」,「我世代」有 3 項特徵:

      成長從現在開始!聽編輯為你說本好書、有效學習,讓一年後的自己更強大 >>
      不求他人贊同、追求自我價值
      會用專業完成工作,但對企業沒有忠誠度
      成為自己想要的,而非追求社會認同的遠大志向
      套句流行語,便是「做自己」。放到職場上,工作對年輕人真正的意義,不是賺錢養家求生存,而是實現自我夢想。

      假設公司有一個職位,以前找工作是符合這個職位的人進來,完成這個職務分內的事情,但現在是這個職位看起來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我來做做看,重點是實踐我自己夢想,而不是幫公司完成工作。這兩個出發點不一樣,端看從哪個角度著眼,犬型世代會考慮「我們」,要幫公司完成希望的目標,貓世代的想法是「我」,工作是來實現夢想。所以一旦出現工作的衝突,貓型世代會毫不眷顧的離去。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要走?他們會說這個工作和我想的不一樣,如果你進一步問他們:「你想做什麼?」年輕人的回答會是:「我也還在想,可是我就是不喜歡這個。」貓世代「做自己」的價值觀就是:「不喜歡這個,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做自己」純粹憑感覺,我是做自己開不開心、爽不爽、高不高興,至於會不會傷害到其他同事?會不會沒人做就開天窗?這都不在考量範圍內。因為他們重視的是感覺而不是理性,所以你不讓我做自己,我就走人。

      讓「貓世代」心甘情願做事的訣竅
      回到上述外送業客戶的例子,他們面對的問題正是「年輕人要求做自己,你不讓我做自己,我就不理你」。我的解法是,「要治本」就是去研究:真的不上班打卡同樣能達到績效的方法,而且「要讓貓世代員工講出自己能接受的做法」,否則不是他們自己說出來的方法,絕大多數到後來都會不了了之,為什麼?因為不是部屬心甘情願想要做的事,他們不會服從規定。到底要怎麼做?

      1. 破除對貓世代的成見,打破固定的傳統觀念
      所有的犬型主管,請先在心裡埋下一個基礎觀念:「別逼貓啃狗骨頭」。請先捫心自問:貓型員工是不是愈來愈多?帶領的衝突是不是愈來愈多?是不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未來?是的。那麼不好意思,你就要改。打破既定印象,也就是拿掉對貓世代部屬既定成見。前述客戶的例子裡,貓世代員工要求不打卡,請問未來上下班準時打卡是不是績效的唯一考量?

      2. 耐心溝通,但讓貓世代自己找解方
      假設我現在是區經理,會先把這一大群人集合起來說:「你們覺得不該打卡,過去的制度是不允許的,所以你們如果不想打卡,我們就要討論一個不打卡但達到績效的做法,如果你們討論出結論,我就呈報給老闆。」如果這些人同意,我會設定他們在 2 個小時內討論一個「讓我能對上面交代、也滿足你們」的方法,這 2 個鐘頭的討論,讓他們充分發洩,不能悶住他們。記住,過程再怎麼看不慣,一定要忍住,只聽不說。

      討論出來的結論,可以試行 3 個月,如果 3 個月內用部屬的方法做不出績效,就要回到舊制。主管不要前 2 個月沒有效,就急著回到原本的打卡方式;如果沒到期就恢復原來的體制,會引發部屬抗議,所以一定要做滿承諾的 3 個月。這時候年輕人反而會想盡辦法,怎麼在不打卡的情況達到,證明他們的方法有效。

      3. 主管練習閉嘴 120 秒
      主管除了耐心以外,無論討論或試行,過程中絕對不要回歸到傳統的觀點去下指導棋。你要忍住,不要又開始講讓年輕人受不了的「主管幹話」,或是嘮叨那些不切實際的內容,很容易造成破局。

      我自己就寫一張便箋貼在電腦上:「閉嘴 120 秒」,同樣的內容我也放在手機桌面和電腦的螢幕保護程式。同仁來找我講話,我看到便箋、手機桌面或螢幕保護程式,才會不斷提醒自己:「讓對方去說完與做完」。你如果不閉嘴聆聽,部屬一定化明為暗抗拒公司,沒有好處。

      (本文整理、摘錄自《別逼貓啃狗骨頭》,商業周刊)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61761

Viewing 1 reply thread
  •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