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Posts
-
-
HR 小助理GuestMay 25, 2021 at 5:08 pmPost count: 342
任正非:拆掉人力資源部門!不懂駕馭人性,你不配做 HR
2019-01-05任正非親自下令:拆掉人力資源部
我們 HR 都知道人力資源是一個“花錢”的部門,本身不產生直接效益。很多老闆的眼裡,更是如此,HR 就是一個尷尬的存在:沒有 HR 不行,有了又嫌“拖後腿”。
因而,縱使 HR 覺得自己工作做得很到位了,企業的管理者思考的仍然是:推進HR變革,發揮更大的價值。
比如湯瑪斯·斯圖沃特曾在《財富》揚言“炸掉你的人力資源部”;再比如拉裡·查蘭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分割人力資源部”。
到了國內,首先 “忍不了” HR 的是華為,華為任正非簽發了總裁辦第62號檔《關於人力資源組織運作優化的講話——任正非與總幹部部及人力資源部相關主管的溝通紀要》。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份檔那就是:人力資源部被拆分了。
拆分人力資源部 – 成立新的總幹部部
華為此次人力資源變革,將原本的人力資源部許可權一分為二,成立新的總幹部部。
拆分後,人力資源部和總幹部部職責分明:
如果按照傳統把人力資源工作分成選育用留幾個模組的話,你會發現只有“選”的工作還屬於人力資源部,絕大部分“育用留”的工作都歸屬于總幹部部,人力資源部已經完全定性為“支撐”部門,管規則,但沒有立制度權利(除了出差補助之類的小事情 HR 可以自主決定)。
說白了,HR 就是執行機構,重服務,而不是管理;活不是變少了,而是變得更基礎了。
被邊緣化的 HR – 因為不主動學習業務
管理上,有一種手段叫“冷處理”:不去幹掉你,而是不管你或者讓你去做無足輕重的事情,降低你的存在感。久而久之,你要麼自己選擇離開,要麼讓組織看到你的價值。
華為拆分人力資源部,似乎有點“冷處理”的味道。任正非對於HR的不滿,從今年年初的員工關係變革工作進展彙報上就表示出來了:人力資源如果不懂業務,就不會識別哪些是優秀幹部,也不會判斷誰好誰壞,就只會通過增加流程節點來追求完美。
而這次組織優化會議上,任正非再次強調了:我調查了一些基層HR,基本上不主動學主航道業務,工作時間、業餘時間也不下戰場,用主觀意識管控行使權力,而不是服務。
華為拆分人力資源部的原因也在這:部分HR不懂業務。對於不懂業務的 HR,華為的做法不是幹掉你,而是幹掉你的權力。
你不改變 – 自然有人逼你改變
不懂業務,也不願意主動學習業務,不光華為,應該 99% 的企業 HR 的通病。每天拘泥於 6 大模組的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舒適圈,日復一日,重複工作。
這種“穩定的安逸”,恰恰是 HR 的死穴。華為這一招“分拆人力資源部”,你應該明白的是:你不改變,自然有人逼你改變。
HR 要懂業務,其實也算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很多公司也都開始實踐,比如落地三支柱模式,而不是傳統的 6 大模組。主張 HR 以業務和客戶為導向,服務好業務和客戶,給員工匹配對應的服務和資源,從而促進公司發展。
看得出來,任正非對華為 HR 與幹部部門的管理人員要求 “懂業務”,強調 “戰略洞察”。當然,這很重要。除了華為,其他很多公司均有類似的觀點,總之要求 HR 部門要“懂業務”,且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本領需要熟練掌握,甚至比“懂業務”更重要,而任正非本人更是高手中的高手,那就是“對人性的駕馭”。下面結合華為在“駕馭人性”上面的突出做法,學習一下如何駕馭人性,解決人才管理課題。
01
人性裡的顯要特點就是“趨利避害”
任正非把握這個“趨利避害”人性上,突出表現在新員工入職長達180天的培養計畫,體現了華為對人才的重視程度。
因為一個新人進入完全陌生的環境往往都充滿了不安全感,特別是當收到外部環境負面回饋時,更容易導致脆弱的小心態完全崩潰,基於自身安全起見傾向於選擇離開,即所謂的“入職幾天即離職”;或者,消極看待自己的新環境,這對極度重視人才甄選的華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便有了這個 6 個月的培養週期安排,具體如下:
第 1 階段:新人入職,讓他知道來幹什麼的(3-7天)。
在這裡通過各種細節化的手段消融新人的陌生感,讓其在7天內快速融入企業。第 2 階段:新人過渡,讓他知道如何能做好(8-30天)。
在這裡管理者幫助新人找到角色感覺,多加肯定和讚揚,在做中學,在學中不斷提升。第 3 階段:讓新人接受挑戰性任務(31-60天)。
在這裡要加壓了,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壓力,揚長提短,多機會鍛煉,確認其未來潛力和培養價值。第 4 階段:表揚與鼓勵,建立信任關係(61-90天)。
這裡管理者要不吝讚美的話語,並且表揚新人講求及時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助其提升信心和士氣。第 5 階段:讓新人融入團隊,主動完成任務(91-120天)。
耐心指導新人融入團隊,鼓勵新人積極參與團隊會議、踴躍發言,讚賞新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第 6 階段:賦予新人使命,適度授權(121-179天)。
此時新人轉正為正式員工,確認了其具體崗位及其工作使命、責任、目標和方式方法。管理者要適度授權讓其自行完成工作,同時時刻關注新人的負面情緒,及時疏導和調整。第 7 階段:總結、制定發展計畫(180天)。
半年了,管理者要幫助新人做一次正式的評估和發展計畫,做一次完整的績效面談,識別未來發展提升的機會點。第 8 階段:全方位關注新員工的成長和進步(每天)。
在團建或各種集體活動中增進情感交融和凝聚力,特別是多關心、多幫助新員工的生活,避免分心。02
人性裡的貪婪多欲、虛榮體面
還有進取心、成功欲等。在任正非眼裡,華為是“三高企業”:高效率、高壓力、高工資,並堅信:高薪是第一推動力,重賞之下才有勇夫。
華為顧問田濤先生通過自己 20 年的時間研究華為,發現:絕大多數失敗的企業,都毀在了老闆的自私上。業內公認的是,任老闆捨得分錢給員工,從公司創立開始就是這樣,且一以貫之,愈加合理有效。
任正非曾經說過:他自己沒有做什麼實質性的貢獻,如果一定要說有貢獻的話,就是華為在分錢的問題上沒有犯大的錯誤。
關於華為高薪,是抓住了人性的貪婪和進取,那麼在 TUP 遞延獎金的設置和實施則體現了任正非對員工人性駕馭的精妙。
TUP(Time Unit Plan),譯為“獎勵期權計畫”,是現金獎勵的遞延分配,屬於中長期的一種激勵模式,相當於預先授予一個獲取收益的權利,但收益需要在未來 N 年中逐步兌現(也可以跟業績掛鉤)。
華為 TUP 主要適用于新入職員工。
第 1 年,往往是新入職員工的適應期,公司培養員工多,其貢獻還無法體現,員工在第 1 年沒有分紅權。
第 2 年,員工已經適應華為的節奏,工作技能熟練起來,開始有貢獻,員工在第 2 年有 1/3 分紅權。
第 3 年,員工的專業技能更多嫺熟,深入瞭解了企業文化,對公司的貢獻更多,可以取得 2/3 分紅。
注意:
員工是否有離職的意願,2-3 年往往是重要的時間節點。員工入職 1-2 年屬於公司投入期,之後才逐步有產出,對企業有貢獻,這個時間點讓優秀員工離開,對公司來說無疑是損失。於是,員工基於 1-4 年中逐年遞增的分紅收益,以及第 5 年全額分紅加增值收益的期待,員工在 2-3 年不會輕易離職,會繼續留下來。
所以,華為 5 年 TUP 比較好解決了已工作 2-3 年員工的留人問題(短期留人問題)。
5 年 TUP 計畫屆滿,激勵對象獲取的股份清零。
但是,對於符合公司價值觀,真正屬於公司“奮鬥者”的員工,華為會配予可觀的虛擬股權,雖然沒有表決權,也不在工商登記,但分紅收益權不受影響。
如此,長期留人的問題就解決了。同時,不用擔心員工躺在股份上睡大覺。員工工作滿 5 年之後,不符合公司價值觀的員工會主動離開,或者被動地離開。
貪婪是人的一種基本欲望,華為在激勵方面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員工的期望值回歸理性。
華為認為,激勵的本質是期望值管理——員工不是看薪酬數額的絕對值,而是看薪酬絕對值與個人期望值的差距。
首先,華為堅持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不能讓目標容易達成。
其次就是在考核中兌現 A 占 10%/ B 占 40%/ C 占 45%/ D 占 5% 的基本比例。
對 A 的要求是超越目標,而目標又具有挑戰性。所以得 A 是很難的,越往高層走越得不到 A,華為有接近一半員工是考核結果 C。
華為目標值的挑戰性很高,也就意味著即使企業的目標達成率是 70%-80%,總獎勵包也很大。
一方面,得 B、得 C 的員工(占員工總數的 85% 左右)發現自己沒有很好地達到目標;另一方面,卻發現自己拿的錢還挺多。
這樣一來,員工拿到錢的時候就會產生“負疚感”:老闆對我們太好了,我們幹的不咋地,公司還給這麼多的錢,慚愧啊!明年還得好好幹啊!
03
人性裡的偷懶惰怠、自私自利、拖拉疲遝
還有激勵邊際遞減的心理效應
華為有鐵一般的組織紀律和制度安排,堪稱一個“狠”字。看上去華為員工的高薪拿的挺容易的,實則不然,背後都是付出了常人難以做到的艱辛和數不清的不眠之夜。
華為績效考核突出獎優罰劣,紀律嚴明,毫不含糊;其中績效考核得分“傑出”的,便不設上限的獎勵,優者更優;績效考核排名最後的至少 5%,則要接受懲罰,甚至是直接淘汰出局。
任正非還有句非常經典的話:
在華為,我們不需要員工感恩,如果有員工覺得要感恩公司了,那一定是公司給他的東西多了,給予他的多過於他所貢獻的。
是不是有一種不近人情的硬話?
在我看來,恰是一種最符合人性的表達:我給你高收入是要你承擔更大責任、創造高績效、產生高價值的,絕不是隨意的獎賞!話糙理不糙,就是這麼個理兒。
華為說到做到,在治理人才問題上沒有灰色地帶。
04
從群體看人性裡的不均衡
反映到個體上就是每個人的職業發展都是參差不齊的,必然是能力有高低,慣用雙重或多重標準。華為在人才能力發展不均衡上有一個非常到位有效地手段和安排,即三位一體的人才生命週期管理。
首先,底部管理:針對試用期員工。
在華為試用期淘汰或者調崗的人員比例不能低於 20%,參照的是國際上人才招募識別率的上限是 80%。如果不堅持這個基本比例,會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造成組織效能下降的高昂代價,因為這個時候是人才培養階段,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完全為負,不嚴格把關就意味著更大的損失。
其次,頂部管理:針對入職 1-3 年的員工。
華為認為,工作 1 年到 3 年的員工,正是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由負轉正的關鍵階段(華為是約 2 年時間)。
入職第 1-3 年的員工要強制的選出頂部的 30%,因為 1 到 3 年是企業員工流失率最高的階段,必須努力減少頂部 30% 的優質資本流失。通過基於價值貢獻的客觀評價方法,把頂部 30% 的優質人才篩選出來,並給予差別化的待遇和差別化的成長機會。
這裡,必須敢於拉開差距,敢於給不同的人不同的機會,而不論資排輩,唯學歷論、唯資歷論。
第三,常態化:針對員工輪崗機制和退出機制。
在任何一個崗位上,華為的預設值就是任職時間不能超過三年。
經過 30 年的持續演進,現在華為的退出機制和輪崗機制都常態制度化的運行。
因此,華為才能做到人才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有序輪換。
反觀其他企業的人才管理:進來容易出去難,上去容易下去難,崗位有序輪換幾乎沒有。這樣就造成了人才“板結”或稱“流動性缺失”,對企業和人才都不利。
05
結語
當然,華為在人性駕馭上還有其他不少的有效做法,不局限於上述幾大類,無非就是給錢、給權、給名,同時加強紀律制約;兩手抓,兩手都很硬。
任正非一直強調,
基層員工要有饑餓感,中層員工要有危機感,高層員工要有使命感。這裡面實際上就是對人性底層動機的深刻洞察。
基於人性的人才管理和運營,在國內企業中,華為當仁不讓處於領先的地位。尤其是華為對人性的把握和駕馭程度,不斷超越自我,越做越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和借鑒。
作為卓越的 HR,熟悉業務是必須的,駕馭人性更要排在最優先的位置。研究人力資源,提出人才管理的解決方案,人性應該是首要的研究維度。
回看任老闆,既不是技術專家,也沒有豐富的客戶關係,但是他在用人方面卻非常獨到,源自於他的一個理念:敢於分錢,比如說內部虛擬股權,很早就在運了,因為他太懂人性了!
來源:環球人力資源智庫
推薦閱讀:
我價值 10 億英鎊的公司沒有『人力資源部門』- CEO 的秘密
-
HR 小助理GuestMay 26, 2021 at 9:17 amPost count: 342
不要分拆人力資源部!
作者:戴夫·尤裡奇(Dave Ulrich)2015-07-24 11:36:150
拉姆·查蘭最近的文章《分拆人力資源部》掀起了軒然大波。他認為,極少有CHRO可以在輔佐CEO和管理組織內部事務時,扮演重要角色。他認為,絕大多數的CHRO不能“將人力資源與真正的商業需求結合起來,不瞭解關鍵決策是如何制定的,分析不出員工或整個組織為何沒能達成企業的業績目標。”雖然我非常尊重查蘭先生,但我相信,在不分拆人力資源部的情況下,CHRO也可以做得更好。
近年來,查蘭先生的研究重點一直傾向于組織和人才,他撰寫了諸多關於戰略執行、領導力特性及提升管道、人才管理、變革、績效管理等話題的書籍。我相信,查蘭先生的觀點也反映了商業領袖們的持續關注點:通過塑造組織能力來贏得競爭。CEO們開始認識到,在獲取商業機會時,技術、運營、財務資源、甚至戰略定位等因素,已經和組織能力越來越緊密相連、難分彼此。當CEO們希望取得更好的業績時,他們往往尋求專業的建議,以打造有競爭力的組織——這正是HR可以大施拳腳的地方。查蘭先生的文章恰恰證實了,HR在建立組織的可持續競爭優勢方面具有重大價值。
現實中,人們對於HR專業人士的期望的確越來越高。但查蘭先生有意無意間抨擊了整個HR群體(“是時候跟HR部門說再見了”)。這有些簡單粗暴,顯然也不公平。
我認為,在人力資源(或財務、IT等)專業領域,有一種“20-60-20法則”,即,有20%的人表現卓越,為組織貢獻了很多,有20%的人陷入僵化的思維模式,無法為組織做出貢獻,剩下60%的人居於中間。批評末位20%的人當然可以,但不宜以偏概全。我不主張將焦點放在首尾各20%的人身上。頂尖的20%員工,他們已經很優秀,不再需要幫助,他們理應成為其他人的榜樣。末位的20%員工,他們也不會“領教”你的幫助。而中間的60%正在努力學習如何來驅動組織的發展,有時他們確實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但我發現很多時候是因為高層領導不懂得HR的價值。因此,我主張教會這60%的員工如何創造價值,比如,如何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工作,或者如何與不支援自己工作的領導共事。
作為輔佐業務、傳遞價值的HR專業人士,不應當只談論人才話題。頂尖的20% 的HR管理者關注著三個方面: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這些也正是60%的HR管理者應該提升的部分:
·人才:HR應當為組織培養有能力、有意願、能做出貢獻的人才;
·領導力:HR應當確保各級領導者都能夠具備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為員工、客戶、投資者和社區創造可持續的市場價值。
·組織能力:識別和打造能夠驅動公司贏得競爭的組織能力(有時也被稱為文化、制度、流程、資源等等)。這些能力因公司戰略而異,可能包括:服務、資訊(預測分析)、創新、協作、風險管理、效率、變革(適應性、靈活性)、文化轉變、學習、戰略聚焦等。
我堅信,打造優秀的人才隊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需要一個由外而內(而不是由內而外)的視角。在人才管理方面,這意味著要招聘客戶青睞的人才,而不僅僅只是做一個雇主;在領導力發展方面,這意味著高效的領導力,是由企業對客戶的品牌承諾以及投資者的無形資產所決定的。這些組織能力將由公司在關鍵顧客心目中的形象決定。正如我之前指出的,這種由外而內的視角,對現有的戰略人力資源思維是一種補充。
查蘭的建議假定HR只能在“人才”領域做出貢獻,這實際上限制了人力資源可以和應該創造價值的空間。當HR能夠在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方面為高層領導提供洞見時,他們就在創造巨大的價值。我認為與業務出身的HR相比,科班出身的HR能夠在以上三個方面做得更好。這是我與查蘭先生觀點不同的地方。
查蘭的分拆建議會產生兩個問題。首先,它試圖用一個簡單的結構調整,來解決人力資源管理為業務創造價值的根本性挑戰。我有些驚訝,查蘭先生一向以提供完整的戰略性建議著稱,怎麼會將人力資源的挑戰簡化為一個治理問題。如果要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更嚴肅的審視:HR如何創造價值,如何培養HR專業人士;如何重新構建整個HR體系。
其次,在HR治理方面,將其一分為二的建議顯然有失偏頗。HR部門的結構應當與業務架構緊密結合。一個聚焦性的業務,既不能採用分割式的HR結構,也不能是純粹的控股公司形式。在多元化的組織中,HR部門應當像一個專業服務公司一樣運行。這種方法兼顧了集中(效率、規模經濟)和分散(有效性、本機回應)的好處。事實上,許多大型組織已經將人力資源職能分為三個部分:嵌入式工作的人力資源通才(the embedded HR generalists),與業務部門高管共同解決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議題;專家中心(centers of expertise)提供專業領域系統的分析和建議;共用服務中心(service center)處理事務性工作。如同財務與會計、市場與銷售一樣,這三個部分都在HR職能下,有效協同工作。
我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來幫助中間的60%。這包括重新定義HR戰略(由外而內),重新界定HR產出(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創新人力資源實踐(員工、績效、資訊和工作),更新HR專業人士的勝任力標準,圍繞決策開展分析而不陷於無謂的資料資訊當中。
推動一個專業職能領域的進步並不容易。頂尖的20%員工並不能完全分享自己的經驗,最末位的20%員工則受到了太多的關注,中間60%的員工,如果被無意中傷,就會感到受挫和氣餒,因此,我們可以為他們做得更好。
戴夫·尤裡奇是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倫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教席教授、RBL集團合夥人。他致力於研究如何使組織通過人力資源建立快速發展、學習、協作、責任、智慧和領導力等方面的能力,並在此領域享有盛譽。
-
HR 小助理GuestMay 26, 2021 at 9:22 amPost count: 342
Dave 指出:查蘭的建議假定HR只能在“人才”領域做出貢獻,這實際上限制了人力資源可以和應該創造價值的空間。當HR能夠在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方面為高層領導提供洞見時,他們就在創造巨大的價值。我認為與業務出身的HR相比,科班出身的HR能夠在以上三個方面做得更好。這是我與查蘭先生觀點不同的地方。
老師觀點:
科班出身的HR,不見得能在『人才』、『領導力』和『組織能力』上,比從業務,研發,生產等實務領域出身的HR更好。因為領導力與組織能力輔以實戰經驗,淬煉出來的經驗與洞察,亦是寶貴資源。Dave 這段論述,有偏頗之處。
-
-
AuthorPosts
-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