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欄 › 人力資源論壇 › 職場 – 職涯 – 工作人生 › 現代年輕人的困境
-
AuthorPosts
-
-
鄭志凱 2020-06-02
常有人問我:現在的年輕人跟30、40年前的年輕人,有什麼不一樣?與其說不同世代的年輕人本質有所不同,我倒認為更大的差異在於,過去和現在年輕人面對的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什麼樣的變化呢?我的一個觀點是:從前的年輕人選擇不多,機會很多。現在的年輕人選擇很多,機會卻很少。
這話聽來有點費解。選擇多,不就代表機會多嗎?沒有選擇,哪來的機會?
選擇多,是指擺在眼前可以挑選的選項多,自己又有自主權,不一定要依照別人的意志做出選擇。機會多,是指未來能提供眾多的可能性,並且具備寬廣的發展空間。
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大體而言,過去的年輕人從校園生活過渡到成家立業,路徑都很接近,既沒有多樣化的選項,心理上也沒有太多掙扎。但選擇之後,每條路似乎都是康莊大道,提供了許多累積資源的機會。
現在年輕人面對的社會,則正好相反。
社會成熟了,選項也變多了
不是嗎?時下的年輕人從大學開始,就面臨一個接一個無窮無盡的選擇。是否要雙主修?修什麼?暑期到哪裡實習?要到美國或歐洲做半年交換學生嗎?畢業的時刻終於到來,未來方向不明,是否乾脆延畢呢?要念研究所嗎?出國還是在留在國內?還是先做事累積一些經驗?打工換宿也不錯,旅遊加工作加賺錢,何樂而不為?認識了一位穩定的對象,兩人不急著做出承諾,一起生活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30~35歲再結婚也不算晚,結婚不過是一個儀式罷了,不是嗎?一個社會能對個人提供這麼多的選項,當然是進步成熟的表現。它不但接受社會各個成員追求多元價值的需求,甚至積極設立了許多鼓勵的機制。家庭也對年輕世代展現了更多的包容和諒解,從過去父權至上到現在兩代努力成為彼此的朋友,跨過了巨大的傳統世代鴻溝。而社會裡的年輕成員經過自由、多元、開放思想的洗禮,不但再難以接受高壓而不能自主的氛圍,也對掌握自己未來前途展示了適當的心理建設。
選項多也是經濟豐裕的象徵。過去從個人、家庭到社會,能照顧到個人基本需求的資源都捉襟見肘,可以提供的額外選項自然較少。這40年間,從台灣到全球,經過一兩個世代的長期累積,資源不再短缺,不但能滿足基本需求,更能進一步提供年輕世代更多的選項。
這是「過去年輕人選擇少,現在年輕人選擇多」這個說法的背景。
從匱乏到豐裕,scarcity到abundance,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累積。但如果人的欲望不再受到物質供應的限制,從豐裕到過剩,abundance到 excess,只有一步之遙。在消費主義的推動之下,精準的市場區隔,涵蓋全光譜的產品定位,高中低檔通吃的品牌經營,加上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任何產品的選項都超越現代人的理性所能負荷。當年流落荒島的魯賓遜如果今天走進大城市任何一家超市,他的迷惑可能甚於現代人進入原始叢林。
過剩,或是超荷,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特徵。從物質的取得蔓延到娛樂的方式,從下一刻鐘做什麼消遣擴大到人生關鍵時刻的抉擇,每一個現代人都像走進超市的魯賓遜,各式各樣的選項令人目不暇給,一切都操之在我。但是,我究竟該如何選擇?
眾多選擇過度刺激,反而讓年輕人更無力
絕大多數的人認為,透過理性分析,列出各個選項的優劣,預估最樂觀和最悲觀的情境,便可以在眾多選項中,挑選出最優化的選擇。這當然沒錯,但可能高估了人的理性,也低估了未來的難以預測性。而更重要的是,過度的分析不僅造成期待值的提高,還不免增加了機會成本。選擇了A而放棄B,B可能帶來的利益便成為了A的機會成本,選項越多,機會成本越高。對機會成本的顧忌太高,感性壓過理性,就會造成「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一面選擇太多,害怕顧此失彼,一面羨慕別人的選擇,唯恐錯過大家在搶座位的列車。這很像吃自助餐,菜式太多,肚量有限,沒吃到的那道甜點,似乎總比吃進肚裡的更為美味;看到某道菜前排了長龍,自己也趕緊拿著盤子跟在後面。在充滿選項的現代社會裡,錯失恐懼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普遍心理現象,也因此讓他們難以珍惜自己做出的選擇。
選項太多加反覆算計,又瞻前顧後,自然會缺少一種「即發性」(spontaneity)。所謂即發性是一種直覺,一種根據少數簡單原則所做出來的立即反應。依即發性做出選擇無需花費太多時間,也不太計算後果,雖然有時失之於衝動,但如果出於真誠,弱水三千吾取一瓢而飲,不再瞻前顧後,也就更能欣然接受選擇後的結果。
還有一種做選擇的方式,就是挑那阻力最小、離自己舒適圈最近的選項。在眾多的選項中,某些選項比其他選項既省心又省力,跟目前的狀態最為接近,無需費力做出重大的改變。例如留在台灣比出國容易,念研究所比就業容易,延畢又比畢業容易,延畢就成了最後的選擇。阻力最小原則簡單好用,只可惜阻力最小,距離卻可能最遠。所有的選擇都內建著改變的契機,阻力最小代表改變最少,等於浪費了一個改變的契機。
因此,現代年輕人選擇雖多,束縛較少,卻不一定在精神上更為自由。因為不斷被眾多的選擇過度刺激,自我期待形成的綑綁比他人的期待更難以鬆脫,一旦產生深層的無力感,更不容易藉助於外界的力量來拉提。人人如此,最後形成了韓裔德籍學者韓炳哲所稱的「倦怠社會」(burnout society)。千禧世代也就被有些人稱為「倦怠世代」(burnout generation),他們不會像前一世代的前輩因工作過勞致死,但因為每一次選擇都追求最優化,又常有選擇錯誤的擔憂,因此千禧世代常見各種精神症狀,已經成為心理學家關心的一個議題。
這些精神症狀,自然也跟現代年輕人所感受的未來機會有關。
錢變少了、局勢變糟了、危機到處都是……
所謂機會,無非是年輕人能夠累積資源、提昇自我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機會來自經濟發展,二次大戰戰後75年,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曲線逐年平緩,在分配上偏向富者愈富,因此社會移動(social mobility)失去原動力,年輕世代不但累積財富的速度減緩,更難以脫離貧者愈貧的地心引力。買房是最明顯的例子。30~40年前,年輕人年度調薪10%十分常見,房價尚未飛漲,工作5年7年可以存夠頭期款,買下第一棟屬於自己的小窩。現在年輕人薪資每年隨物價調整3%,房價每年漲幅動則10%,沒有父母幫忙,恐怕一輩子都得當蝸牛族。
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來看,雖然每5年10年都有重量級的產業新秀誕生,但是微軟、亞馬遜、谷歌、臉書的領導地位已經難以撼動,所擁有的資源不斷繼續產生磁吸效果,對後繼的競爭者造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壓力。年輕世代少數人有幸加入他們的陣容,成為其他產業的顛覆者,其他的年輕人無此幸運,只能等待被顛覆。
從各種社會議題、政治運作、文化潮流的層面來看,現今的社會也罕見能讓年輕人振奮鼓舞的機會。事實上,因為保守陣容(通常在社會裡都是年齡較長的族群)的反撲,無論氣候變遷問題、性別平等、政教分離等議題,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世界潮流正在開倒車。在這混沌不明的變局之下,是否有人能夠有效領導,描繪出大家能夠期待的願景?當前民粹至上、兩極化、以對立取代合作的全球政治版圖,似乎看不到讓年輕人樂觀的曙光。
再從年齡層來看,今天30至35歲的年輕人經歷了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和2020年新冠疫情兩次前所未見的經濟危機,他們的人生觀必然與生長於昇平世代的前一代年輕人截然不同。25歲至30歲的年輕人就業不久,資源有限,位於新冠颶風的風眼中,看到的多是危機,而不是機會。而今年以及明年從各級學校畢業的新鮮社會人,一出校園便面對20%的失業率,滿街有經驗的待業人才都在降格以求,企業自顧不暇,哪有訓練新鮮人的餘力,最後可能成為受害最深、整體失落的新冠世代。
從以上描述的各個面向,當今社會雖然對年輕人十分包容,提供了許多選項,卻不一定友善,因為不能提供太多機會。因此在這一代年輕人切身的經驗裡,自身的努力似乎難敵環境中不可掌控的力量。他們空有許多選擇,每一條都是彎曲狹隘、時而中斷的羊腸小道,看不見太多的光明坦途。
年輕人所需要的機會,我們是否可以幫忙創造?
聽起來有點令人沮喪,是不是? 倒也不必。「過去年輕人選擇少,機會多。現在年輕人選擇多,機會少」的說法,不是世代間的價值或優劣的裁判。它只是一個提醒:年華逐漸老去的「過去的年輕人」不必認為經濟發展奇蹟的神話是自己一手創造,因此有權享有(entitle)一切,然後對現在的年輕人指指點點,輕率做出一代不如一代的論斷。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成功,大部份靠環境的造就。當年年輕人的成功,多虧天時地利的眷顧,今天現代年輕人所需要的天時地利,我們是否有一些責任?年輕人所需要的機會,我們是否可以幫忙創造?
即便如此,時代究竟與30年前大不相同。10%經濟成長的年代不會再回,嬰兒出生率必然無法挽回社會老齡化的趨勢。因此過去鼓勵消費、增加生產力的刺激經濟成長招數,已經無法提供相同的機會。如果年輕人的失業率長年高於社會整體的失業率,我們顯然需要設計不同的社會制度,建立更為周密的社會安全網,例如教育機會、政治參與、社會健康安全、以及國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等等措施,都應該從創造年輕人未來的角度來設計。
究竟,時間站在年輕世代這一邊。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沒有希望,人類社會的未來哪能光明呢?
-
-
AuthorPosts
-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