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大前輩 – 工作 10 年,換過近十個老闆,有專業人資就不怕被挑戰穩定性 – Joyce

一、大二認識『人力資源管理』- 下定決心成為人資,而研究所卻選擇企研所!

Joyce 大學是念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是企研所,但其實早在大二接觸到人力資源管理時就決定畢業後要往人資發展。

想進人資領域的信念是「幫一個員工在一間公司找到適合他的位置發光發熱,他就可以在此成功,這個團隊就會成功,這個組織就可以成功」

這樣的信念在心中種下一個 “人資很偉大” 的種子。

習慣為自己留後路,保留可能性,在喜歡的路上盡情嘗試,當初 Joyce 對自己不夠確定是否只走人資這條路,並且認為擔任 人資不能夠只懂該領域的知識,所以選擇在企管領域持續深入研究,要知道如何經營公司,如何發掘公司問題,也展現了 Joyce 在處事上,習慣給自己留多一點選擇空間的習慣。

直到在研究所論文與實習皆參與人資內容後,更明確知道自己想成為人資,

在畢業後, Joyce 也有收到其他科技業 PM 的工作機會,所以當時在科技業與人資工作機會來回抉擇。現在回頭看,走入人資領域後,雖然中間也會有迷惘時刻,但仍慶幸自己勇敢做決定走在人資領域上。

二、人資過往經歷,顛覆原先對於人資工作想像樣貌

Joyce 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金融業做薪酬管理,之後也待過鞋業、科技業的人資,這之中,最辛苦的就是許多時候自認做了很多人資職務上的事情,覺得為員工與組織好,赫然發現沒有人支持?!

做許多事情沒有讓公司看見自己努力的價值,缺乏做讓運行公司業務事務上的同事最有感觸的改革。

人資有時候會做以為對同事好的事情,可能對同事來說人資操作的枝微末節不足掛齒,但其實這些執行內容上反而花了更多工作時間。

感受到挫折後的反思,需要站在員工角度,並非全然一昧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對同事來說其實更需要。

人資協助對應公司事項,從中協調平衡勞資雙方角色,面對公司任務待完成須兼顧同仁心情與感受,可能被解讀成不知人間疾苦,不食人間煙火。

三、權衡勞資方角色衝突地帶,尋找人資生存平衡點

大部分人資職涯身在大型企業組織,人資分工很細,比如在本土銀行人資多達 100 多位,區分負責規劃或負責執行,在可能的職務衝突上,遇到負責規劃的人可能因此被負責執行的夥伴抱怨說

「你們沒有在前線,不知道我們面對主管的炮轟挑戰」。

Joyce 表示,

不只是非人資部門的人無法同理人資,有時候,在人資內部的夥伴,不同的位置,可能也都難以互相同理。

Joyce 也表示,人資在勞資雙方確實很辛苦,偏勞方多一些,老闆會認為不能永遠只想滿足員工期待與想法,在公司持續經營前提下只能抓大數法則執行,在勞資中間,保有人資的溫度,在公司允許的情況下,替同仁多爭取他們能獲得的權益。

四、最大成就:對主管同事來說,因我的協助發現到「我的價值」

Joyce 表示曾因為發現到同事獎金薪酬計算錯誤,因此告知海外主管此事獎金少給,主管覺得人資心思細膩,同事好感度也提高,讓同事知道公司沒有虧待他,亦沒有想佔自己獎金的便宜,與主管與同仁建立信任的過程,是成為 HRBP 的關鍵要素,更是至關重要的特質。

留不住的不強求,「留住同事」幫助找到適合職位,協助轉調成功除此之外,留住離職同事也是 Joyce 覺得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一般被人資視為困難的事,通常離職員工來到人資面前,已經是最後一關跑流程,離職意圖已經很強烈,要留住相對不容易,日常建立的信任不僅僅在主管的認可,在同事印象中也是,當同事遇到問題時,他願意先主動來找人資求助,在相談過程中,公司與同事間累積的問題浮上檯面,組織才會發現問題,也因平時與同事間的傾心相待,離職同事才願意講真話。

五、人資職涯上,思考走哪個產業,對自己薪酬上獲得最佳效益

Joyce 待過的產業豐富,且都是國內的知名企業,Joyce 提到人資薪資標準範圍取決於產業類別,而他相對幸運,職涯最初是以金融產業為起點,薪資水平已經高於國內行情。

除此之外,不同產業的人資專業其實大同小異,人資比較重要的還是執行選育用留的專業,而人力資源管理的原理原則是相似的,只是會因為主管或是用人條件有些微的不同。

Joyce 也提到,人資的定位不一定會因為產業而有所不同,仍要看個別公司的決策與文化。

六、五到十年人資職涯生涯規劃,回歸初心興趣引發

從事人資多年,發現有的工作者年資深未必知道自己的愛好興趣,工作痛苦只為了一份薪水,亦或者遇到很優秀的職人,不擅長透過撰寫履歷表達自己。

Joyce 表示未來的目標,會希望逐漸專注在「助人工作」角色,2018 年接觸到職涯顧問引發興趣想進修更多,未來會透過更多系統性學習專業,跟在企業人資結合,在面試時可以提出職涯建議,在同仁談未來發展為他分析不同面向,盼望讓優秀的人更加容易被看見。

七、給想成為人資工作者的建議

不能單單只因為 「喜歡跟人接觸」除了當人資,畢竟有很多職務可以跟人接觸,所以鼓勵大家要清楚,自己是甚麼原因成為人資,要有個堅定的信念才能支持你在人資持續走下去。

八、Miriam 結語

Joyce 的人資經歷相當豐富,不論是產業經驗或 function 經驗。

在節目中,我認識到 Joyce 更細緻的一面。雖然 Joyce 一路以來都是人資,但並沒有因此而產生盲區,我自己認識許多的人資夥伴或許是在人資單位許久,所以在跨部門的時候莫名的會產生一道厚厚的牆。

很欣賞 Joyce 一直以來都是在規模大的企業,仍沒有成為冰冷的人資制度規劃者或執行者,反而變得更溫柔與有溫度。

邀請大家可以追蹤 Joyce 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3f.career/),他時常分享職涯發展的觀點與履歷技巧,都是十分實用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