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 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個指標 聯強 杜書伍 專欄 07/04/2001
加上與時俱進的二個重要指標。
這篇是個人相當推崇的經典,把概念化的質性指標,用替代性的構面來呈現,是系統性思考的通用法則 – 領導與管理 Line 園地,張子云老師
我們經常會說一個人「夠不夠成熟」、「火候深不深」,但到底怎樣才算是「夠成熟」、「有火候」呢?這是一個相當難以評量的問題,因為成熟、火候只能以意會,而沒有數字化的指標可以衡量,不像身高、體重一量便知。
但是,一個人從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好不好、處事態度健不健康,到能否正確地決斷事物等等,都與其成熟度有關。因此,如何衡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成熟度,是一件重要的事。對此,我認為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評量。
一、單面向 VS 多面向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周遭事物的考量,最先大多只能專注於一件事物,然後逐漸進展到能夠同時兼顧多種事物。
大部分人都曾看過這樣的現象,一個小孩子在餐桌上伸手要夾較遠處的菜時,經常會不經意地碰翻了靠近自己身前的杯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小孩子想要伸手穿過杯子去夾菜時,腦海中便只專注於要去夾的這盤菜,而無視於杯子的存在,因此很容易就把杯子碰翻了。
隨著年齡漸長,小孩逐漸學會同時注意到二件、三件不同的事物之後,這種現象發生的機會也跟著降低。
在工作能力的培養上,也常見類似的情況。有些人總是習慣於單點思考,在考量一件事物時,往往只能注意到其中的一個單點,而無法同時顧及周遭相關的事物,使得思考、決斷的品質相當低落,掛一漏萬。
而一個成熟、有火候的人,則會把各種相關的事物一起納進來做整體的考量。
例如,思考這件事情如果這樣做,其他相關的事物會產生什麼連帶的變化;或是如果在另一個部分做出哪些配合,可以是整體效果更好等等,如此同時考量多重不同面向,所做出來判斷決策的品質也會較佳。
如果一個人能同時兼顧到更多相關的面向,則我們可以說這個人越成熟、火候越深。
二、有形 VS 無形
人在判斷外界事物的價值時,只有先意識到事物的存在,才有可能進一步體認到它的價值。
有些事物是有形的,只要看到、聽到,就能意識到它的存在;但無形的事物卻看不到、聽不到,只能靠著「想像」來感知它的存在。
一個人如果只能用眼睛、耳朵來意識事物的存在,而無法用想像、體會的方式來感知事物,便無法體認到無形事物所具有的價值。
然而,無形事物所能產生的價值,卻經常大於有形的事物。
因此,一個人從只能看到有形價值,進一步到能夠體認無形價值的存在,便反映出這個人的成熟度與火候。
舉個例子來說,一般人就業時,所獲得的薪資是有形的,工作的學習成長環境卻是無形的,而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能帶給個人能力更大的成長,與更好的發揮,個人得到的成就也因此更高,所以其價值遠高於有形的薪資。
但許多人在選擇工作時,卻看不到這些無形的價值,於是往往只單憑眼前薪資的些微差距就做出決定;越是成熟的人,則越能夠認知到學習環境的重要性,而會選擇好的環境以謀求更大的無形價值。
三、短期 VS 長期
耕耘與收穫之間,通常會牽涉到時間長短的問題。有些事物在投入之後,很快就能得到回收,不過,其效益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暫,效益反映結束之後,必須再次投入,才能再產生效益。
另外也有一些事物是需要長期的耕耘,而且在短期內不見得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但是,其效益的卻是源遠流長地延續發酵,且時間越久,產生效益的放大倍數越大,所能得到的整體成效也會因此百倍於短期效益。
但投入之後可以馬上回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件相當誘人的事情,許多人都會被此吸引,因此在思考與決策上便容易傾向於注重眼前立即的效益,卻未能重視、或沒有耐性從事長期的耕耘,形成所謂的「短視」。
而一個成熟的人,則能夠忍受短期效益不明顯的現象,而選擇長期耕耘,追求長遠的效益,我們說一個人「有遠見」,意思便在於此。
因此,我們從一個人對於事物的判斷與決策上,是偏向於只求短期效益,或是懂得追求長期效益,便可以衡量出這個人的成熟度如何。
四、相對 VS 絕對
世界上所有事物幾乎可以說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
比方說,好與壞便是相對比較之下所得到的結果,當我們說一件事物是「好的」,指的是「與另一事物比較之後,相對的好」,而非「絕對的好」。
換句話說,好與壞之間,並非 100 分與 0 分的截然二分。
「好」有可能 70 分的好,也可能是 90 分的好;「壞」則可能是 59 分的壞,或 20 分的壞。
但一個不成熟的人,會習慣於用絕對性的角度來判斷事物,只有「好」與「壞」的絕對二分法。
在這種情形下,由於缺乏相對比較的判別標準,因此無法分辨出真正的好與壞,也不知道好有多好?壞有多壞?
而一個成熟的人,對於事物則懂得用相對的邏輯來看待,而擁有較精準的判斷力。
綜合上述四個指標,當我們在判斷一個人的成熟度時,可以從他的行事作風來觀察其思考、決斷一件事物時,是否能經常兼顧到多個面向、是否能看到無形的價值、是否注重長遠的效益,以及對事物的判斷是否能用相對的邏輯,藉此來衡量。
因此,一個人的成熟度夠不夠、火候深不深,就看他對於上述事物養成多深的認知,以及多牢固的習慣。
補充
2020/10/10:張老師分享杜先生在 2001 年發表的文章,雖然是快 20 年前的資料但相當具有學習價值,尤其給基層人員發展與中階主管培養下屬。
但以現代的企業結構與運作模式,杜先生提出的四項已顯不足,建議要加上如下兩個。
五、個人 VS 團隊
該員的價值觀是崇尚個人精英主義式的表現,還是追求團隊作戰型的共同榮譽感?
個人精英在業務導向或是臨時特殊專案可以產生企業所需要的成果。
但如果從組織發展的角度看,大多數企業會承認團隊合作的作戰模式比較理想。原因是團隊的互補性與多元綜效。
如果公司採用後者,他是否能夠融入,配合並成為團隊一分子?從人才選擇,養成到企業重視的文化,高階主管以身做則等,都要有一致性。
六、直覺經驗 VS 數據驗證
外在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導致原本已經成為常規可用的經驗屢屢被打破(常聽到的黑天鵝事件)。
如果慣性使用直覺經驗的運作,極易造成意外重大事故。這個原則不僅在企業內適用。在一般生活也同樣值得警惕。
意外,其實深究起來多數有人為疏忽的成份。而這些人為疏忽主要來自習慣,自以為是,甚至是自大。
做決策時,包含人事決策,主管是否能夠經常檢驗數據,蒐集,查證數據,整合數據後提出論述主張,更是現代主管的重要基礎能力。
依數據決策不見得永遠 100% 正確,但可以大幅提高決策品質與成功比率。
喬水基金創辦人雷·達利歐(Ray Dalio)所作的《原則》一書中提到,如果能把人性拋下,而以客觀的原則 – 數據,來決策,就更容易做出正確判斷。
結語
透過 杜書伍先生的衡量個人成熟度的四個指標,加上領導與管理園地版主增加的二個,期望可以提供讀者對於審視及培養自身的成熟度,有新的看法和方向。
推薦閱讀
『工作』『選擇』與『人生』一位職場老前輩(老總)嘔心瀝血的寶貴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