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職場主管抱怨部屬弄不清楚『投入』與『成果』哪裡不同,或是年輕上班族還不了解其中差異。如果您或您的團隊成員有此疑惑,建議詳讀。

投入 – Input, Effort, Hard Working

常常聽到職場夥伴描述的,我做得流血流汗,別人(或主管,或客戶)卻嫌到不行,棄之如敝履。

這裡的流血流汗,就是你的投入程度。

.

產出 – Output

我把文件完成了,簡報做好了,公司要我辦的訓練辦好了,客戶要的資料我 Mail 出去了…..這些是產出。

.

成果 – Outcome, Result, Impact, Influence

  • 文件 A 部門收到,他們已經使用,沒有問題;
  • 簡報主管拿去使用,順利完成簡報任務;
  • 訓練完成,人員依據測驗結果,分派不同的後續任務;
  • 有確定客戶收到資料,並回答相關問題,會在X月X日追蹤

…..這些是成果。

接下來以單一事件來說明,或許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額外的體察與學習。

案例一:發傳單,海報 📑

發傳單/海報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不論大太陽,空氣污染多嚴重,交通是否危險,工作人員必須把當天的數量發給汽車車主,例如 2000 份。

人員搭車或是自己騎機車 15 公里到達發送點,烈日當頭很辛苦發送,為了準時發完,便當少吃,水也忘了喝。這是投入。

比較老實的發送人員,認真把每一份資料,給到車主;或是比較不老實的人員,部份資料給汽車車主,其他給到機車車主,或是投遞到民宅信箱,也是發完。更糟糕的,把資料藏起來或丟棄。不論什麼情況,2000 份發完,這是產出。

2000 份資料,有多少的份數,實實在在的到達汽車車主的手上。這是結果。

案例二:種田,種稻 👨🏻‍🌾

汗滴禾下苦,農夫非常辛勤的整地、耘土、耕種、除草、除蟲、收割、施肥(現在有自然農法或是有機農法的)。這是投入,農夫手上滿滿的繭告訴我們,這是極度辛苦的投入。

稻子結穗,原本綠色的稻田轉為金黃色,這是產出。

收割後的稻子,打包好賣出有收入,可以養活家人與自己,或以物易物,換取其他物資等。這是成果。

案例三:四歲小朋友收拾玩具 🧑🏻

這個案例雖然經常發生在小孩身上,但在大人的職場世界裡,也經常有類似的情形發生,請讀者不要略過。

小孩說:我放棄了看卡通的時間,玩玩具的時間,吃點心的時間,把玩具收好了。這是投入。

你去看,發現原本散亂在地上的玩具,很整齊的聚在一堆(還是在地板上)。這是產出。

你問他:媽媽不是請你收拾到玩具箱,怎麼還在地上呢?小孩說:因為玩具箱已經裝滿積木了。(看著地板,哭笑不得)

你要的結果,是整齊與乾淨的地板,小孩的玩具收拾到指定的地方。

案例四:設計一套制度 📰

專案人員花了三天三夜,Google 搜尋資料,查閱圖書 15 本,相關文件 50 份,詢問老師或專家同學累計超過 100 人次,人幾乎瘦了一圈,非常辛苦。這是投入。

制度設計完成,符合公司規範與 ISO 精神,被所有審查人員簽核通過,這是產出。

制度運用在公司的營運作業,業績增加、客戶滿意、減少浪費、增加效率、產能更多、或是品質更好等,這是成果。

職場運用 🏢

文章至此,讀者是否已聯想起職場上經常發現的現象,

當主管詢問關於『工作成果』時,基層人員或是職場新鮮人會牛頭不對馬嘴地把焦點放在『投入』與『產出』,而忽略了『成果』。

這個工作思維觀念與行為的差異,經常是上層主管與下層部屬在溝通、目標聚焦、績效評估、績效考核等管理作業時,歧異與衝突的主要來源,職場人員不可不慎。

如果您是主管,想改善組織的營運績效,請將管理的重心放在『成果』而非『產出』。

首先在開始前先了解想要的成果為何,再去隨著可以影響最終結果的流程走,從中就能讓您有學習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主管需要具備『以成果為導向』的職能 – Result Oriented。

『以成果為導向』的人,充滿動力和目標,決心實現,使事情發生。他們知道哪些成果很重要,並集中資源來實現這些成果。他們知道為實現特定目標或達到特定績效標準需要執行的任務。他們對待自己的組織就好像它是他們自己的一樣。

將您的管理焦點放在『成果』不只是能提升績效,也能預防企業組織走向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 與宏觀管理相反,通常帶有貶抑)。

千萬記得,微觀管理經常是造成職場痛苦指數高升,但卻沒有明顯成效的管理作為。

記得,別只是跟業務說今天要完成多少通電話行銷(產出),而是要讓他們明瞭每個月要成交多少收到款項的訂單(成果)。

 

最後,請主管與工作執行者在審視工作『成果』的同時,也時時不忘,『意義』是否連結上,是否走在一致的道路。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