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 ESG
鴻海科技集團於 2022/5/6 正式對外公佈 ESG 永續發展之社會(Social)領域長程目標,展現其重視員工權益與發展,並履行社會責任的決心。
是迄今針對 ESG 人資管理範疇,最明確、目標可量化的最佳實務案例,我經過幾天學習研究後,分成四篇短文,分享心得給各位學員,敬請指教,多多交流:
(註:本文相關資訊取材於該公司官網:https://www.honhai.com/…/press-releases/latest-news/786 並參考其 2020年CSR報告https://www.honhai.com/zh-tw/CSR/csr-report)
鴻海 ESG 內容架構
一、背景說明:鴻海集團為跨國企業,其報告書內容包括鴻海台灣公司及中國大陸的營運據點。
此次係有計劃性公布其永續發展各領域長程目標,值得贊許。例如:4月22日公布ESG之環境E領域的長程目標,預計將於5月中公布公司治理G領域的目標。預計今年6月會提交2021年的新版永續發展報告書。
二、內容特色:鴻海宣布以2020年為基準年,分別針對人才留任與培訓、權益保障、職場安全、義工服務等面向,提出 ESG 10 項應對目標與承諾。也是少數願意將「重大性議題管理方針」做出量化數據目標的企業,令人欽佩,值得借鏡。
一般企業的報告書大都是文字敘述,僅有少量數據揭露(例如:離職率、訓練時數等),沒有前期比較說明甚至制定量化考核目標。
三、組織架構分工:從公司官網得知,鴻海成立了全球CSR委員會(未來可能要改為ESG 永續委員會),由董事長擔任主席。
該委員會設有專職人員團隊,負責編修集團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制度及規範、定期監督與評估企業社會責任執行進度與成效、出版及審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等權責,推動並內化企業社會環境責任精神到企業文化中。集團旗下各事業群、區域督導建立執行團隊,並受CSR委員會監督。
鴻海召集人資、消防/工安、環保、節能/減碳等專責單位,透過內部稽核活動,確保集團政策與方針在國內外各廠區有效落實與執行。例如:集團人資長身兼永續委員會社會(S)小組負責人,針對目標做好驗證考核工作。比一般企業ESG執行小組僅做收集資料、完成報告書撰寫就了事的低階初級工作,強大優秀高檔多了。
四、ESG 目標納入 KPI:其實鴻海董事長曾公開表示,集團已在員工關鍵績效指標(KPI)中,增加 ESG 項目評估,讓 ESG 融入員工日常活動。我相信績效薪資部分應該會跟著連動,這是最務實有效作法,可以讓所有集團成員意願主動、積極參與、加強促進、落實永續發展業務。
鴻海 ESG 10 項應對目標與承諾
1. 包容多元文化
2. 重視員工意見
3. 遵照聯合國國際人權相關公約
4. 維持商譽記錄
5. 培養創新思想與工作習慣
6. 化學暴露造成的職業病維持 0 件紀錄
7. 大幅優於業界標準,設定失能傷害頻率
8. 降低失能傷害嚴重率
9. 輔導高風險承攬廠商導入 ISO45001
10. 以共榮共贏為理念,推動員工社會服務獎勵辦法
訂定台灣廠區義工服務累計時數 ≥ 5000 小時目標。
想控制工程師離職率數字人資有何妙招?
只看學習時數?應該要 IDP 吧?
人權– GRI 最新重要議題如何做好稽查?
2021年GRI對通用準則(G1)更新改版,將人權揭露和盡職調查納入標準,明確關鍵概念和原則,我很敬佩鴻海這項與時俱進的宣示。現行「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第10條第4款第5目雖然要求揭露「公司人權管理政策」, 但是如果沒有內部進行核實確認或調查企業商業行為中上下游供應鏈廠商狀況,不過流於一句口號罷了。
- 可信任的申訴機制
建立申訴機制是為個人或團體提供表達公司人權違規錯誤行為的正式管道。企業要有公正第三方人員接受及詳細調查申訴事實,如果違規成立,應盡快為受害者提供補救措施。 - 持續評估增加次數
由於社會環境瞬息變化、相關法規更新頻繁等因素,只做一次性的人權盡職調查很難全面反映企業及價值鏈上公司人權實際狀況。所以公司人權盡職調查計劃如果能增加密集度(鴻海幾乎約每個月兩次),將更體現重視及真實的程度。 - 優先解決嚴重侵犯人權行為
依據「聯合國商業與人權指導原則」規定,調查時要從事件的規模、影響範圍、恢復困難度三要素,判斷此次人權問題的嚴重程度,並要求優先迅速解決最嚴重的侵權行為。 - 全面的利害關係人參與
實務上,公司員工、客戶、當地居民等關係人都在人權盡職調查過程中,扮演著參與合作角色。鴻海也聲明關注其供應商是否符合人權標準?供應鏈員工人權是否有被侵害?因此必須跟上述關係人建立堅強信任關係,才有真實報告。 - 實施訓練建立專業夥伴關係
公司應對利害關係人進行系統性的人權議題訓練,同時跟當地的人權專家、專業組織建立良性互動的夥伴關係。這樣可以塑造客觀理性的溝通環境,有利於調查的順利進行。
2023 年的永續報告書會有大變動!你準備好了嗎?
依照金管會公布的「公司治理3.0 永續發展藍圖」有關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流程,2023年將新增「資本額 20-50 億上市櫃公司」加入陣容。(您知道這就是為什麼今年 ESG 業務火爆的原因!)
雖然要在當年6月30日前編制申報完成,但是資料內容卻是今(2022)年的。
還有一個隱藏版的重大事項要提醒,就是 2021 年 10 月全球報告倡議組織 (GRI) 公佈其揭露標準(永續報告書主要依循準則)的歷史性更新。新版標準於 2023 年 1 月 1 日生效,代表在此日期之後,依循 GRI 標準編制的報告書,公司都應使用更新後的標準體系。
經過學習研究整理,現在分享重要注意事項(修正內容不在此說明)如下:
一、 準則變動後的因應方法
- 對負責任商業行為的政策做出承諾(如:人權),以及說明其如何融入公司的活動和業務關係之中。
- 設計申訴機制和其他補救程序。
- 要與(受影響和可能受影響的)利益關係人互動接觸。
- 制定盡職調查流程,用於識別公司活動、業務關係對經濟、環境和人員的實際和潛在負面影響。
- 根據影響(正負面衝擊)的重要性或影響嚴重程度進行優先排序,以確定報告的重大性議題。
- 落實重大議題管理,包括:具體政策、目標和提供有關指標信息、預防、減輕和補救負面影響的行動,以及所採取行動的有效性結果。
二、 檢視是否應採用新的行業標準
GRI 也開始制定行業標準(如:SASB),計劃將涵蓋 40 個行業,目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農業、水產養殖和漁業三個行業標準已經發布。採礦標準正在制定中,食品和飲料、紡織品和服裝項目即將啟動。所以公司要對號入座,仔細對照遵循。
三、 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精又深
過去編制永續報告書,企業為了充實篇幅內容,幾乎把所有GRI的框架、個別標準全部一一對照,往裡面填放資料。未來可以找到重大性議題(建議不要超過10–15個),就該特定主題的指標和資訊揭露就行,但需提供完整有用的深入分析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