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緒論

本文內容係從企業角度出發,面對當今全球先進國家(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倡議事項,知名投資機構評價值得納入指數的公司,國內國家發展委員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行動計畫執行。如果是上市櫃公司,必須依循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上市(櫃)公司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等規範要求。

在上述的國內外整體 ESG 環境下,針對臺灣的綠金人才(永續管理人才)市場狀況,依照企業在人力銀行所提供的工作條件、工作內容、工作薪酬內容分析,並且介紹企業現有各個專業職能人員如何與 ESG 連結,發揮永續發展精神,提升企業競爭力。

註:有關「綠金人才」、「綠領人才」、「綠色人才」的定義不一,筆者認為: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的定義,綠色工作(Green Jobs)是指能對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有所貢獻的職業。

舉凡提升能源效率、限制碳排量、減少污染及廢棄物、保護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等,無論是在製造、營造等傳統產業,或是再生能源、環保技術等新興產業,都會有綠色工作的需求。

所以從產業面出發,依照綠色產業範圍定義所需人才可以稱之為「綠領」、「綠色」,例如:綠能風電、綠建築、節能管理、太陽能等。

.

貳、全球與臺灣 ESG 的發展路徑

一、全球 ESG 的前世今生

ESG 來源於金融投資需求,強調風險揭露及相應管理規劃執行,比過去「企業社會責任」(CSR)只對利害關係人利益負責,更強化變革創新的積極性。

實際上,ESG 投資理念的起源並非新創,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紀 20 年代宗教教會的倫理道德投資。當時受到關注的主要是宗教倫理動機與早期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等議題,投資者被要求避開「有罪」行業,比如煙酒、槍枝和賭博等。

20 世紀 60 年代後,伴隨著西方國家的人權運動、環保理念以及反種族隔離運動的持續推進,現代社會責任投資理念,也就是 ESG 的前身被正式確立。

該階段的投資者主要關注反戰、種族平等社會議題。1971 年成立的全球首個責任投資基金,美國的帕斯全球基金(Pax World Funds)就明確不投資與越戰有關聯的企業。

20 世紀 80 年代後,與社會責任投資相關的服務機構逐步設立,如 1983 年英國成立道德投資研究服務機構 EIRIS,社會責任投資在歐洲資本市場逐步確立。

自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社會責任投資進入快速發展期。由於資源的短缺、氣候變化、公司治理等多方面議題被納入社會責任投資的考量,這些問題逐漸被歸類為環境、社會和治理 3 個方面。

進入 21 世紀後,社會責任投資開始更加關注對資源短缺,永續發展、公司治理、勞動者權益保護、全球性氣候危機等議題的考量,並逐漸將這些關注點劃分為環境(E)、社會(S)以及治理(G)3個方面。

2004 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首次正式提出 ESG 的概念。

2006 年,由聯合國成立的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發布了「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該原則致力於推動各大投資機構在決策過程中納入 ESG 原則,通過 PRI 的簽署方提升永續投資水準。

截至 2021 年 12 月末,全球加入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的機構已達到 4,375 家,且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在 2008 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後,各國政府的主要目標放在重建經濟民生,但隨著 2019 年底發生 COVID-19 新冠病毒危機對經濟發展造成全面衝擊,迄今仍然未能結束(當然世界大多數國家已經決定與之共存,恢復正常)但仍歸類為 S(社會責任)風險。

同時因為企業碳排放問題,造成地球暖化、形成極端氣候威脅,人為導致環境破壞及生物多樣性流失,凸顯 E(環境)風險。

近年永續發展趨勢已從 ESG 風險管理,加速提升為企業韌性與轉型調適能力,「淨零碳排」更成為全球熱議的焦點。2021 年 11 月舉行的 COP26 會議(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此次會議以守住氣候升溫臨界值攝氏 1.5 度為目標,敦促各政府提出減碳期程與積極路徑並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
(Glasgow Climate Pact)。

2022 年 8 月 16 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了「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該法案不僅被認為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氣候變遷投資,預計投入近  3,700 億美元(約臺幣 11 兆元)於溫室氣體減排和能源安全相關項目,成為國際氣候圈熱門話題,為 11 月將在埃及召開的 COP27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注入強大推進能量。

全球 ESG 永續發展將邁入新的里程碑,企業也要開始布局 2023 年相關營運計畫,相信掌握潮流趨勢,發揮自身強項,商機利益可期。

二、臺灣 ESG 發展歷程

臺灣 ESG 發展是來源於政府主管機關在「公司治理」制度推動。

2002 年 2 月臺灣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公告「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及相關參考範例,引導上市櫃公司公司治理內部治理的機制。

2003 年行政院頒布「強化公司治理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並成立「改革公司治理專案小組」,將公司治理議題從資本市場規範提升到國家級政策,並開始每年辦理「上市上櫃公司資訊揭露評鑑」工作。

2009 年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公告「上市上櫃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供企業參考,2014 年 9 月 18 日強制特定上市櫃公司編制 CSR 報告書,明定企業參考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RI)發布的最新版永續性報告指南、行業補充指南及依行業特性參採其他適用之準則,編制前年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2015 年第一屆公司治理評鑑結果出爐,2016 年國內首檔「臺灣永續指數」發表, 2017 年起強制資本額新臺幣 50 億元以上的企業編寫 CSR 報告書。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於 2020 年推出一系列「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2.0」與「公司治理 3.0 永續發展藍圖」政策,已讓 2020 年成為臺灣 ESG 元年。

2021 年 12 月「上市上櫃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修改為「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依據:公開發行公司年報中公司治理報告應記載「推動永續發展執行情形及與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差異情形及原因」。

金管會於 2022 年 1 月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訂定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並落實董事會永續發展責任,期透過上市櫃公司串聯供應鏈,以達成企業永續發展。

2022 年 3 月國家發展委員會正式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供至 2050 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

行政院於 2022 年 4 月 21 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將送請立法院審議。強調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並重,以達成「加速減碳減緩氣候變遷」及「適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並建構韌性體系」目的。

2022 年起,臺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特別在網站內建置企業永續發展專區,所有公開發行公司每年會計年度終了 6 個月(6 月 30 日前)內,必須上網於該網頁中申報、查詢揭露項目,包括溫室氣體排放、能源管理、水資源管理、廢棄物管理、人力發展、董事會及投資人溝通等7大議題,共 29 項指標。

金管會 2022 年 8 月 15 日修改「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應記載事項準則」,新增氣候相關、溫室氣體等資訊,一律需在年報上揭露及明訂揭露範圍,並在 2024 年揭露,不依資本額區分。

臺灣證券交易所於 2022 年 8 月 31 日宣布「證券市場新未來」,總經理簡立忠表示,未來將推動 4 大亮點,包括致力建構 ESG 生態系、強化外國證券複委託服務及管理、推動資安防護升級暨大數據專案、積極推動及活化創新板等,增進臺灣證券市場更加多元及健全發展。

未來金管會預計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藉由金融力道引導資金綠色轉型。還將推出「永續金融評鑑」,就跟公司治理評鑑一樣,可以顯示出較好的綠色企業,甚至可納入指數成分股,透過這樣方式來建立綠色生態圈。

參、臺灣 ESG 的綠金 人才市場

一、綠金與綠色人才的區別

依前所述,本文「綠金人才」定義係企業端「永續管理」人才,例如:永續長、永續管理主管、永續管理師(或稱 ESG 專員)、永續顧問等職務。

所謂「綠色(領)人才」對相關綠色產業的公司就是「專業核心人才」,其人才市場可以由基礎來源的學校教育培養,例如:亞洲大學將全校 1,460 門課,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的 17 項 SDGs 目標,讓學生熟識永續經營、節能減碳、保護地球等知識與技能,全力培育「綠色人才」。

產業實務部分可由企業實施在職訓練或參加職業訓練機構(自辦或委外)。

例如:玉山金控設立「ESG 永續金融培育計畫」,列入整體教育訓練中。分為各階層和專業訓練班,針對全體同仁,玉山金控會將 ESG 結合營運策略、業務發展方向,納入課程,並透過淨灘、登山等團隊激勵活動,傳遞永續概念;針對法金團隊,玉山金控則著重讓同仁了解 ESG 內涵、市場現況與國際趨勢,以提升與隱形冠軍顧客的對話能力,掌握企業 ESG 潛在需求,創造差異化服務。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補助的「產業新尖兵試辦計畫」綠領減碳推動人才養成班,透過解讀國際標準、碳足跡計算以及案例實作運用其技術在各種領域,建立「跨域知能與實戰經驗」,養成可靈活應用專業理論於實務之 ESG 人才,活用技術在各領域,體現永續管理的目標。

事實上,過去臺灣企業極少設立專職的「永續管理師」,大多是因應「永續報告書」的撰寫,由總經理室、環境安全、品牌行銷、人力資源等部門人員兼著做,並未成為推動企業 ESG 的主要力量。現在隨著主管機關要求、金融投資機構關注,在媒體輿論推波助瀾之下,才漸漸崛起重視。

二、綠金人才市場分析

本文分析方法是透過人力銀行中「永續管理」關鍵字查詢,以「管理師」、「主管(主任以上職稱)」的任用資格、工作條件、工作內容等部分,分別採「總論通用」、「個別職務內容」解讀分析如下:

(一)總則通論
1. 永續管理屬於專案管理人員類別
從資料顯示:90% 以上公司把 ESG 歸為專案性質。因為跟依照組織業務性質分工產出的職務類別(銷售、生產、財務等)不同,工作範圍主要是 ESG 資料收集、報告撰寫、推廣執行等。因此如果擁有「專案管理師」證照可以加分。

2. 學歷科系要求
一般必須要大學以上,但統計後發現有 40% 需要碩士學歷,尤其是管理職務。非主管職是以大學程度為主。至於科系部分(交叉重疊比較),10%「不拘」,「環境工程類」50%,「商業及管理學科」20%,「經濟社會及心理學科」20%,呈現向「環工類」一面倒。

分析結果是因為,E(環境保護)為全球及臺灣當前政府主推項目,例如:鑑於世界各國對減碳政策變化,及品牌商響應國際淨零倡議要求供應鏈配合減碳,臺灣企業(以代工製造業、貿易業的中小企業為主)若不配合,未來恐難拿到訂單,感受生存發展壓力已屆緊迫狀態。

而這部分工作需要取得資格認證,屬於較稀少重要專業,故市場需求量較大。至於其他科系的專業在企業內行政體系人數較多,建議採用內部轉職不需要招聘,例如:社會責任中留才項目可由人力資源專業人員擔任。

3. 語言及工具使用
100% 對英文能力都有要求。原因是永續報告書編製係來自多個國際組織的標準文件,及跨國型臺灣企業針對 ESG 項目風險揭露必須跟國外評鑑機構溝通、填寫問卷,因此英文說聽讀寫能力很重要。至於一般文書處理工具能力(Word, PPT, Excel 等)則為基本要求。

4. 技能特質條件
100% 必須具備文字表達能力佳、良好的溝通與協調及簡報能力。依靠此特質在跨部門溝通協調表現優秀,才能順利完成報告書編製。其他:情緒管理、抗壓性高、個性樂觀、工作認真熱忱、具備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具備專案規劃與執行能力等,算是加分項目。

(二)永續管理師職務內容
1. 資訊蒐集及整合分析
永續/ESG 的發展是近幾年的事,除要了解國內外最新 ESG 政策趨勢外,並需進行最新資訊蒐集分析。例如:GRI 準則 2021 年 10 月改版於 2023 年 1 月 1 日起編製的永續報告書必須適用。

熟悉金管會頒布法令規則、聯合國國際氣候變遷議題、碳足跡、減碳、人權保障、董事會多元化人員結構等資訊。建議:強化知識管理工作,建立分類資料庫管理、與同好成立讀書會長期學習共修。

2. 整合與編撰 ESG 報告書
本職務最具體的工作產出就是每年年度的報告書(資料訊息來源於前一年度),實務上一般要 6 個月左右才能完成,且 80% 以上都聘請輔導顧問協助(尤其第一次做時)。

工作重點在於取得外部利害關係人(供應商、社區、投資人等)的意見,協調內部各部門安排分工及將資料文件、圖片整理出報告書初稿。建議:要扮演好執行者,若想要事半功倍高效率,還是找高階管理人員當靠山背書較有高執行力度。

3. 統籌並推動年度 ESG 專案或活動
國內主管機關對上市櫃(或公開發行)公司的 ESG 要求是採分年度「漸進式推展」方式,目前實務上,企業內由上而下各階層在觀念認知、重要性風險影響、未來趨勢等仍有待加強學習。

職務重點在工作計畫,包含策劃活動辦理及動員參與工作,例如:「0 災害運動」避免發生職業災害,進行全員教育訓練,過往案例分析討論會議,表揚優秀工作楷模等。建議:可以尋求外部專業資源協助,再做技術移轉內化。

4. 利害關係人、供應鏈等對外業務
公司外客戶、供應商、社區、評鑑機構等單位屬於 ESG 外部工作對象,有問卷填寫、資料提供、溝通說明等內容。建議:設立窗口聯絡人制度,定期協調追蹤,掌握即時脈動。

5. 其他
ESG 委員會議行政作業、ESG 相關永續評比或獎項參獎工作、導入或管理E化平臺、經營維護專業網站等。

(三)永續管理主管職務內容
1. 研究並制定 ESG 政策計畫
身為管理者因為經驗知識較豐富,可以依據企業發展、行業特性等情形,為公司制定 ESG 中長期策略及年度工作計畫,提供董事會、經營層參考。建議:配合國內官方政策、國際準則發展,每年至少一次向董事會會議(當年第一次)報告並尋求支持。

2. 帶領永續管理部門(小組)
目前約不到 50% 上市櫃(尤其中小型)公司設置 ESG 專責部門,但隨著未來各項規範法令漸漸完整,相信永續管理部門將趨於健全,工作重點在統籌規劃協調執行。

實務上 60% 以上由總經理室或行政部門主管兼任為多,筆者認為應該要專責專任,列入工作說明書才能明確高效。

建議:先從內部挑選人才訓練成為兼職,再「從兼轉專」任職。

3. 辨識風險規劃改善方案建議與執行
筆者認為目前企業落實 ESG 的決心態度,70% 以上仍是「照表操課、應付了事」的觀念思維,因此主管機關決定自 2022 年 6 月底前要求公開發行公司將永續資訊在公開觀測站揭露、2023 年起還要取得第三方機構驗證。

建議:管理者要排除過去造假粉飾作法,坦然面對缺失不足地方,有能力洞察危機風險,進行改善優化作業。

4. 其他
追蹤與更新公司 ESG 變革改善成效、監督公司委託的外部機構監督查證作業、參與建立企業文化、提升品牌價值等工作。

(四) 永續長(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簡稱 CSO)職務內容
1. 不論國內外仍有成長空間
根據 2022 年 4 月普華永道(PwC)旗下的戰略諮詢公司思略特(Strategy&)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雖然 2021 年全球任命為永續長的人數增加 3 倍,但近半企業的 CSO 只屬「輕 CSO」類別,職權有限亦缺乏對企業經營管理轉型的影響力。

如今臺灣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廣 ESG、淨零工程、節能減碳等永續發展業務,企業也漸漸在董事會下或單獨設立「永續委員會」或「永續長」職位。可惜目前所知幾乎 80% 以上的 CSO 都是兼職,筆者認為還有改善發展空間。

2. 規劃執行 ESG 長期策略
ESG 永續發展是代表終生永遠的工作,不是只為了每年編製出版一本「永續報告書」而已。

因此永續長要能協助企業董事會配合經營發展策略訂定 ESG 策略目標。並且能夠整合各部門的 ESG 人力資源,確保各部門都能落實 ESG 政策。例如:台積電以「誠信正直」、「強化環保」、「關懷弱勢」為 ESG 政策,持續扎根與擴展永續行動,創新突破。

3. 建立 ESG 評估標準,並定期監察各部門進度
過去企業「永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大都是依據國際準則規定揭露所做事實描述,鮮少有量化數字呈現。

永續長可以以行業內標竿企業為師,見賢思齊,訂定可量化的目標與績效管理的關鍵績效指標連接,提升 ESG 績效成長。

例如:鴻海科技集團於 2022 年正式對外公布 ESG 永續發展 3 大領域長程目標,認為「永續經營 = EPS + ESG」,展現其重視永續發展,並履行社會責任的決心。

鴻海宣布以 2020 年為基準年,目標專業技術人才留任率達 88%、提供專業技術人才每人每年平均專業類課程學習時數達 60 小時等承諾。

(五)綠金人才價值:薪資職涯發展
根據「天下」調查,臺灣企業競相投入 ESG 路上,最大的挑戰就是永續人才不足。

從企業對外招募廣告透露的訊息,我們得知工作條件及工作內容的規格要求很高,專業要求也涵蓋廣泛,要懂碳技術、商業模式、供應鏈、人力資源等多種知識及實戰工作經驗。但請問企業願意付出多少薪資呢?

筆者在實務界探查結果,發現薪資水準(月薪)的落點為:永續管理師(4 萬∼ 5 萬)、永續管理主管(6 萬∼8 萬)、永續長(10 萬∼20 萬)。真「價廉物美」?

顯然「心受委屈」?是真不懂行情?可見經營者、人資招募人員缺乏市場意識。筆者發現在「領英」(LinkedIn)、「Indeed」等職缺平臺上,永續長年薪最高可達 18 萬美元(約新臺幣 500 萬元)。

三、多元綠金專業人才市場分析

上述「綠金人才」是指企業組織內部,其實綠金專業人才是廣泛多元的。

例如:資產管理機構、金融機構以及會計師(律師)事務所、輔導顧問機構等都有對 ESG 專才的強烈需求。需要具有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會計、金融或法律等專業斜槓(多專長)背景。

(一)ESG 專業分析師
投資基金公司需要 ESG 研究團隊,負責制定投資方法、流程及標準,研究投資策略,對投資標的進行盡職調查與基本面分析等工作。需要 ESG 專業分析師及投資主管人才,但是目前市場上相當稀少。

(二)綠色融資顧問
在「綠色金融」潮流趨勢下,商業銀行及投資銀行的貸款、承銷債券等業務,需要為客戶提供綠色融資顧問,協助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融資架構、取得合格認證等服務;

在買方客戶進行 ESG 投資時,券商研究員要能提供投資標的 ESG 評估、分析、建議等服務。需要具有新技能知識及豐富經驗的人才,目前約有 50% 以上的缺額。

(三)ESG 驗證評估機構
隨著企業 ESG 具體落實揭露的需求增大,供應商如:諮詢顧問公司(製作報告書、改善提升)的顧問專家、驗證評估機構(ESG 合規、綠色債券、碳中和驗證等)的專才也成了人才供應鏈上的搶手貨!

有很多媒體報導或學者專家論文文章,大都基於政府開展 ESG 永續計畫的業務預估成長數字來推定所需人才數字,或誇大需求面,製造人才缺口假象,筆者並不認為如此。

例如:

  1. 綠色創新材料產業依據調查及推估結果,2020∼2022 年平均每年新增需求為 1,160∼1,230 人。
  2. 某 4 大會計師事務所設立的顧問公司董事長宣稱「假設依據企業的規模大小,每間公司需要 1∼10 位不等的 ESG 人才,像是永續管理師、碳審計師、 ESG 策略師等,上千乃至上萬的人才缺口,便成為企業立即面臨的招募問題」。

筆者認為:其實從企業的策略觀點出發,行業特性、組織規模、主力產品、市場情況等實際掌握範圍,才能決定業務計畫,才會有人力計畫。臺灣 97% 是中小企業,任何以行業別預估數字的差異度很大,因此,筆者較相信以占行業產值 50% 的企業領先群去做調查的結果。

至於因業務商機發展需要,亟需人才(專業能力)補充,對外招募不如先從內部選拔、加工培養。例如:人力資源、財務稽核、環安衛生等部門人員就是可爭取對象。

建議:將現有 ESG 工作小組往部門發展,對小組成員進行系統化訓練,補強不足的專業知識經驗,讓他們「從兼到專」、「專業+1」成為第一批公司永續管理人才隊伍。

肆、組織人才 – 綠化工程

筆者目前擔任上櫃公司董事兼任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工作,進行組織人才「綠化工程」項目,現將心得分享如下:

一、對應現有職務職能

從國際倡議書、國際準則、評鑑機構等來源彙整出的 ESG 議題,建議先分別對應組織內各個專業部門、職務中現有職能,找出相同或相關性,直接連結到職責說明書。

根據實務經驗大約有 10∼15% 的新任務(例如:碳盤查),建議直接找到相關職位承接(例如:環安衛部門專員)。

如果認為工作量大,可以增加人員數量、由外包顧問承接或採購專業軟體協助 3 個選項,做成本最經濟實惠的判斷決定,不一定要找人。

二、安排人才供應鏈

想要擁有長期人才供應必須跟學校、研究機構合作。臺灣自 2018 年起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 USR 計畫),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並開始成立相關系所。企業可以安排參與學校活動、吸引畢業生就職、現有員工進修、合作教授研究計畫等工作。

三、建立學習訓練體系

ESG 是充滿國際化元素且不斷更新變化的知識學問,建議:責成各相關職務人員在本職專業上,充分運用內外部資源學習新知。例如:學習交流圈分享、YouTube 頻道、專業網站電子報的訂閱瀏覽。

四、建立知識管理系統

為能夠將企業的 ESG 知識、學習成果、執行作業等溝通記錄、制度辦法、表單表格等都能永續性留存在公司資料庫裡。

建議:所有資訊都放置在雲端的軟體系統內,可以隨時分享、查閱、交流、學習,也避免因為人員流動帶來不利影響。

伍、結語

企業綠金(永續管理)人才順應國際趨勢、國內政府推廣支持而誕生。筆者認為要有兼具 ESG 三面向專業能力的人才並不容易,也太過於理想化(對於坊間所謂全方位訓練班,不予置評)。

務實作法是就現有各領域專業人員「加工處理」成為基礎綠金專業人才,再跨界學習,往管理人才邁進。

永續管理就是永遠的改進創新,蛻變永生。企業經營必須靠生生不息的人才供給,希望勞工主管機關制定政策配合,共創雙贏。

參考文獻

推薦閱讀:

ESG 新時代來臨 –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三種意義

.

ESG 人力資源 周昌湘老師專欄

事欄作者:ESG 人力資源 周昌湘老師
  • 上市公司董事/兩岸管理顧問/職場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人資/法務
  • FB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ESG.Classroom
  • 著作:大陸 -《非人力資源經理的人力資源管理》
  • 著作:臺灣 -《勞動法令基準法解釋彙編將出第 14 版》、《人力資源實用錦囊》、《勞資何妨共舞一曲》、《國際化人力資源管理審閱》、《派外人員管理手冊》、《子公司人資培植管理 – 實戰法則》、《人力資源法律時代來臨》、《證券商業因應勞動基準法研究報告》及其他領域專著
  • 專欄:月旦會計實務、HR Journey
  • 合作請寄 irc122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