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得分高 – 就是對地球好?
現在每天幾乎都可以在媒體報導中出現:「ESG」「永續發展」「淨零」等詞語,在加上官方主管機關、金融投資機構、民間企業等高調宣傳推廣。似乎有一種聲音在說:ESG 是區分好、壞公司的指標,分數高、被列入指數的公司就是好棒棒公司,分數低的則差勁爛公司。其實,這是各界對 ESG 的大誤解!經過學習研究結果,分享心得如下:
一、ESG代表的意義其實是「風險」
就算在ESG上獲得高分、或是被列入指數的公司,並不等於它正在替環境、社會帶來積極影響,只是被影響的風險較低而已。例如:只要有做減碳行動,ESG評分就高?錯!如果不影響企業財務風險,即便碳排增加,分數還會被調高!同樣的,假如ESG某一因素完全不會給企業帶來風險,評鑑機構甚至會摒棄該因素不做計算。例如:MSCI對麥當勞做評分時發現,氣候變化不會對麥當勞的利潤構成風險,也不會提供成長機會,因此直接不把麥當勞碳排納入計算,卻因採用減塑包裝的環保做法,而上調麥當勞評級。
二、行銷手法
這些評級機構跟投資基金公司,到處吹噓 ESG 多偉大,只不過是一種行銷手法罷了!投資人應該經常可看到過「為更美好的世界做更好的投資」宣傳詞,再加上,媒體進一步傳播,替企業貼上好、壞標籤。
這結果才是真正導致「漂綠」(greenwashing)的原因。例如:企業被列入指數,只是風險較低,卻對外大肆宣傳自己「很環保」;基金公司誤導投資人,說投資產品正在改善環境。
三、美國證監會(SEC)要求
因此,美國證監會(SEC)2022 年 5 月底發布要求,未來關注環境的基金,需要披露其投資組合的溫室氣體排放事實;想要解決實現社會影響的基金,需要詳述具體影響方式和進展。我相信更公開、透明才能阻止誇張假象。
高管薪酬與 ESG 績效連結好嗎?為什麼?
我在上市公司擔任獨立董事兼薪酬委員會召集人的多年觀察結果,公司高管薪酬大都仍僅與公司獲利連結,例如:按公司年終稅後淨利百分比提撥的績效獎金。
而 ESG 績效,幾乎沒有與薪酬明確連結。只有少數標竿企業領先採用國際大企業做法(例如:蘋果電腦、大眾汽車等),例如:台積電的限制員工權利新股,以薪酬委員會裁量 ESG 成果作為可既得股數調整項,日月光投控以「ESG成果指標」為既得條件。
我以為高管薪酬與 ESG 指標績效掛鉤必定為未來趨勢。可以用來說服董事會、投資人的理由如下:
一、外部監管評鑑的引導
目前 2022 年度公司治理評鑑指標 3.14「公司年報是否揭露董事及經理人績效評估與酬金之連結?」為主管機關的一項指標。如果將 ESG 目標與高管績效聯繫起來就可以配合規劃。
二、促使高管執行與公司策略一致
將薪酬與 ESG 績效連接可以使高管執行工作與公司策略保持一致。尤其高管長期只看重業績數字,比以藉此法移轉到非財務議題。
三、運用問責制
當前大環境氣候變遷、經濟嚴峻,企業 ESG 風險增加,高管必須向績效指標負責,並定期向董事會報告,接受質詢,判斷工作表現,等於進行實質考核。
結語
長期以來已經根深蒂固的觀念作法要改變不容易,我建議:先從E(環境)指標做起,因為這是監管機構最重要推廣議題。因為高管應該連接的是長期激勵計劃,所以限制型股票式較佳選擇,避免短期獎金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