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為騰  Jack Feng
(績效教練/企業教練, TAIWAN) 

開車到陌生的地方,你會用甚麼方式幫助自己找到方向?是依靠自己的直覺!是閱讀地圖或尋找周邊的路標指引!是辨識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作為定位!還是路長在嘴上張口問路人?

拜科技的進步,現代人大多會回答使用衛星導航系統,確實,以上的工具都可幫助我們尋找到對的方向。但如果面對一個陌生人,你會用甚麼樣的工具幫助自己,快速又正確的識別每一個陌生人,理解陌生人的性格、溝通表達方式、內在想法?

多年來在學校授課經驗,我發現教育體制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學校似乎都未曾開設過相關課程,成長過程中,偶爾會遇到有人以星座、血型、八字、心理及性格測驗等工具,嘗試快速地分類透視我們的內在性格,這樣的判斷,準確與否中總存在許多的似是而非。那麼,我們到底都是如何學習識別他人並與他人相處? 就我的觀察,大部分人是運用個人習慣的經驗與直覺作為判斷,這些多透過家庭與學校教育及生活經驗,靠不斷的嘗試錯誤而學習到自己與他人相處的世界觀。

我曾針對一次累積超過五年的上萬筆企業錄用應徵者性格測驗資料為基礎進行研究,探討被企業錄用者在加入企業一年後,其性格測驗中的主動積極、負責、執行力等能力與其工作績效是否有關連,經過慎密的研究分析顯示,被錄用者在這些能力項目較高分者,未必於加入企業後有更佳的工作表現,說明性格測驗與工作表現無顯著性差異。

這樣的研究成果讓我產生更多好奇,對於人力資源工作者來說,該如何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區辨出未來擁有高績效的工作者?性格測驗到底能夠預測哪些事情?是甚麼驅動讓一個人願意更傑出優秀?有沒有一個工具,能夠快速精準的幫助我們識別解析他人的內在性格?這樣的議題,促使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我開啟了一連串學習九型人格學、Everything DiSC,最終走向教練歷程的奇幻之旅。

九型人格學

1“回顧生命中各種讓我困惑的事件和我對它們的反應,在九型人格的解說下,一切都變得言之成理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對待生命的態度有其缺陷,但是現在我有一套方法可以改變它。

九型人格理論內含的認知/情緒架構,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轉化我們的人格,但它不是絕對的真理,無法完全反映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變動的存在狀態,它是一種人格類型理論,和傳統心理學方法相較,九型人格更能提醒我們:即使我們已經不再需要自我防衛,大多時候依然住在一個假想的世界裡,並且將關於現實的想法和感覺當成現實本身,以這種態度來運用九型人格理論,這個系統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會是一個很棒的工具。” ( Charles T. Tart,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教授)

九型人格的由來

1海倫帕瑪.九型人格聖經, P15, 海倫帕瑪著

九型人格的由來

九型人格「Enneagram」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九-Ennea」及「點-grammous」2,兩者合併成為一個有九點星形圖的名稱。九型人格學說來自遠古中東/西亞地區回教神秘主義的蘇菲教派 3,用來解釋人類意識的狀態,九型人格的理論僅限於口傳並無文字紀錄,直到 1920 年代,西方性靈大師 G.I.Gurgjieff 4 開創性的將其作為性靈教導工具,其論述焦點為每個人的人格中都有缺陷,這為個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而每個人都有稱為人格軸心的「主要特徵」,每個人從小到大被強加在個人身上的痛苦,都圍繞這主要特徵發展出來許多人格虛妄不實的面向,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主要特徵」,就能夠理解並超越這些「虛假面相」。

Jack Feng_Coaching_Research_Paper圖一:九型人格之九點星型圖(本研究繪製)

2海倫帕瑪.九型人格聖經, P25, 海倫帕瑪著

蘇菲(Sufi)一字由來,是阿拉伯文裡的羊毛(Suf)。它指的是古代西亞地區修行者經常穿著的粗製羊毛衣,也象徵著蘇菲派教徒的共同特質:苦行禁慾。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202int_isis_sufism/)

4G.I. Gurgjieff:20 世界初頗具影響力的前俄國神祕主義者、哲學家、靈性導師、亞美尼亞作曲家、作家、舞蹈家,同時也是希臘後裔。青年時期性好冒險。1922 年於法國創立「人類和諧發展機構」。曾在法國、俄羅斯、美國活動過。

九型理論的「主要特徵」與「虛假面向」

前段提到九型人格有「主要特徵」與「虛假面相」,主要特徵是外顯的行為,而虛假面向是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價值觀,此處說明九型理論中,個體是如何發展出主要特徵與背後有哪些虛假面向。

九型星圖中,各號碼間是有順序的。內循環為 9➔6➔3➔9,外循環為

1➔4➔2➔8➔5➔7➔1。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依循九星圖的路徑,尋找讓自己可以獲得安全、被愛,具有歸屬感的位置。

例如:孩子出生時純潔如白紙,性格都起始於 9 號(和諧者、調停者),認為全天下都是和諧的,並且以他為世界的中心,只要有各種生理需求時,無須費力就可以立即得到父母給予的滿足;

但若無法滿足時,就會試著用哭聲去尋找依賴,當父母聽到他的哭聲且讓嬰孩依賴與滿足需求後,嬰孩就發現依賴的行為是有用的而選擇停在了 6 號依附者;

若嬰孩用盡全力哭泣卻無法滿足自己生理需求、被愛與安全感時,則會依序進入到 3 號表現者的行為,試圖經由自己創造成功,當滿足自己同時得到父母親肯定時,則認定只有自己做的更好更成功才值得被愛,從此停在 3 號。若嬰孩在 9➔6➔3 的循環無法獲得安全、被愛與歸屬感時,則會從內循環跳躍至外循環,從 1 號開始(只有遵守父母的原則/規則,才是值得被愛的孩子)➔4 號(曾經的遺棄導致生命意義已隨父母而失去,覺得人生已不完整,選擇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品嘗痛苦的快感)➔2 號(想要被愛就得先付出,滿足別人,所以必須有條件的付出,才確保值得被愛與認同)➔8 號(兒時在不義、險惡、暴力的世界求存,必須比任何人堅強,唯有能夠挺身而出保護所愛的人,承擔與對抗另一個世界,才感覺到自己具有價值)➔5 號(生存受威脅,只有掌握資源,與世界抽離保持距離才能活下去,因此切斷與外界情感,掠奪所有的知識、能量、物質,確保自己得以生存)➔7 號(兒時被迫面對痛苦的經歷,避無可避,長大後為了逃避痛苦,利用想像力創造出逃避痛苦保持距離的愉悅選擇,恐懼於沒有明天,貪婪的追求快樂,及時行樂沒有明天,享受生命才能得到幸福)➔再次回到 1號的循環中。

九型人格的理論中,每一種主要特徵都有相似的出發點:為了獲得安全、尋找被愛與認同。九型認為孩子在三歲前,就依據九點星型圖的順序進行探索,尋找最能感受到安全、被愛與獲得歸屬的主要特徵位置,孩子最慢在六歲前一定會在某個位置上得到重複的成功,並認定這是屬於他自己的位置,最終將這個假想的世界變成現實的想法,並習慣於以該主要特徵來與世界進行連結。在這樣的動態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具備這九種人格類型的潛力,只是我們對於和自己有關的議題有者最為強烈的認同感 5。茲將以上說明整理如下表:

5海倫帕瑪.九型人格聖經, P22, 海倫帕瑪著

Jack Feng_Coaching_Research_Paper表一:九型人格的角色、人物、主要特徵、虛假面相 (本研究整理)

九型人格的自在與受壓

以 9 號為例,依照 3➔9➔6 順序進行內循環。9 號是主要特徵,為個人尋找到可以讓自己安全、生根立命的位置,9 號的主要特徵展現於一般情境。搭配上箭頭方向,衍生出受壓與自在。

  1. 受壓:當 9 號受到壓力後,9 號的行為已無法繼續維持安全的情境,因此必須往下一號碼推進才能再次得到安全,因此 9 號就會順箭頭方向往 6 號前進,展現 6 號的行為可以使 9 號在受壓時獲得安全。
  1. 自在:嬰孩時因受壓來到 9 號並在此找到了安全,但現在感覺輕鬆自在,曾經必須要前進到 9 號的壓力已經沒有了,所以不用耗費能量維持在 9 號的情境,可以後退回到 6 號的情境。
  1. 靈魂小孩: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最柔軟、最無憂的孩子,這個孩子在我們的心底,也是處在自在狀態下的自己。曾經的那個靈魂小孩因為受到壓力,被迫前進到下一個號碼探詢安全的機會,所以 9 號心靈深處的靈魂小孩就是 6 號。部分課程會透過冥想、NLP 等方式,帶領窺探那個潛意識深處,過去沒有被滿足的靈魂小孩,是甚麼原因讓他必須前進到下一個號碼,透過自我療癒去原諒那個曾經缺乏被愛與安全感的靈魂小孩。

Jack Feng_Coaching_Research_Paper圖二:9 號自在與受壓示意圖(本研究繪製)

九型人格副型

九型人格依據與他人間的關係,區分為三種副型:

  1. 求存型:重視跟自己的關係,以自己為宇宙的核心,關注焦點為個人生存的主題,如安全、舒適、保護,以及充足的資源等。
  2. 社交型:重視與團體的關係,強調在團隊中的歸屬感,例如在團隊、朋友群中的定位與角色,社會接受度,歸屬感,參與感,認同感。
  3. 一對一型/情慾型:重視與人的親密關係,追求的是親密感,例如跟特定人的關係,性關係,魅力,親密感,婚姻關係,家庭關係等。

九型人格理論中,每個主要特徵都有其業力,業力為一種心理傾向, 此處表示為維持該號碼的心理狀態,傾向做甚麼事。除了主要特徵外,又再區分三種副型,互相搭配下共出現 27 種行為模型,於下表中說明 27 種行為類型展現在外的主要行為。

Jack Feng_Coaching_Research_Paper表二:九型人格的業力與 27 種副型的行為(本研究整理)

九型人格評測

九型並無發展出具有信效度的評量問卷,通常以人版的形式學習九型。於小組中由已確認號碼的成員陳述個人號碼的主要特徵,學員聽過陳述後再依照對自我的認知,與符合個人主要特徵的人版進行討論,經由這個過程逐步釐清尋找到自己的主要特徵。

每一個人只有一個主要特徵,但通常個人的行為參雜多種主要特徵,一方面通常容易學習到側翼的行為(九型星圖上左右鄰近號碼),或者是可能長期處在受壓或自在狀態下而不自知,或者再有副型的差異。因此在性格時刻都在變動的狀態下,要有深度的自我覺察後,才能正確找到自己的號碼,一些主要特徵較內斂的號碼如 4 與 6 號,曾經有人花費兩三年時間的探詢還未必能確認自己的主要特徵。

九型的關注點、弱點或害怕之處,與支持方式

除了外在展現的行為之外,九型最迷人之處,在於有一套邏輯系統,可以提醒我們不同號碼的關注焦點,以及關注焦點背後的弱點或害怕之處,最終是該如何支持不同型號主要特徵的人,掌握了溝通的焦點與支持的方式,就等於掌握了人際間良好互動對話的鑰匙,如下表說明:

Jack Feng_Coaching_Research_Paper表三:九型人格關注點、弱點或害怕之處,與支持方式 (本研究整理)

從 1970 年代開始,心理學家對九型人格理論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主要認為該理論是建立在某種感知與錯誤感知之上,到目前為止仍需要更多科學的實證研究,但其內含的認知/情緒/行為反應架構,確實能幫助我們了解並轉化內在人格動機。

從我開始知道學習九型人格工具以來,它幫助我更深入的探索自我,看見行為背後的潛意識信念,看見因為在乎自我行為缺陷與不完美行為背後的趨向行為,也幫助我更了解他人,感同身受,產生洞見,建立起更好的關係,也提供支持不同號碼者的建議作法。這套系統為我提供一個很好辨識人性格的架構,在我成長的路上,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

Everything DISC

DISC 的由來與沿革

相信多數人對 DISC 這套人格特質理論都不陌生。

1928 年 William Moulton Marston 出版的【常人的情緒】一書,著眼於人類面對事物的反應以及著重的關注點,首度發表 DISC 理論。

DISC 中將人區分為四個類別,分別是 D-Dominance(掌控型)、I-Influence(影響型)、S-Steadiness(沉穩型)、C-Conscientiousness(嚴謹型)。

1950 年時 DISC 正式誕生第一份 20 題的評測,1970 年開發出 24 題評測,1994 年誕生大眾所熟悉的折線圖報告(四個折線圖,分別為內在分析表/外在分析表/總結分析表/轉換模式表)。

在台灣企業廣泛使用的評測中,除 DISC 外,尚有 MBTI、PDP(Professional Dyna Metric Programs-老虎、孔雀、無尾熊、貓頭鷹、變色龍)、蓋洛普優勢測驗、True color 等,這些具有信效度的評測都被台灣企業廣泛採用。

2007 年 DISC 改版為 Everything DiSC,擴增至 79 題。2015 年被全球知名出版業 Willy 收購後,搭配雲端系統測驗,DISC 各分類的信度皆達到 80%以上,同時具有二十頁的個人化評測報告並包含個人的行動策略建議,更加具體且有助受測者直觀閱讀,目前全球已累積達七千萬人次參與過 DISC 評測。

我於 2015 年考取 Everything DiSC(以下簡稱 ED)國際輔導認證顧問後,至今已為企業、學校、研究單位、政府機構累計開設數十場次的 DISC 工作坊,充分感受到 ED 這套工具在行為風格分析上強大的力量。坊間都認為 ED 是性格或人格測驗,殊不知 ED 著眼於人類面對事物的反應以及著重的關注點,因此評量結果是個人展現在外的「行為風格」。

DISC 的組成

最簡單的方式可以二維度區分,上下維度是對受到外在刺激時的行為反應速度,左右維度則是對外在事務的關注點,上下左右將受測者區分為 D、I、S、C 四種風格(象限),用此方法初略判斷可有 50%~60%的準確度。

ED 完整評測模型更細膩的將四種風格再分為 Di、D、Di、iD、i、Si、S、SC、C、CS、CD、DC 等十二個區域,同時依據心理學研究結果,定義出人類主要擁有的八種行為,包含行動、熱情、協作、支持、穩定、精準、挑戰、結果,依照研究結果定義出十二區域展現的優先性行為,表示該各區域的優先性行為。優先性行為代表遇到外界的刺激時,習慣優先展現的行為。

根據研究調查,60% 的人擁有三個優先性行為,35% 的人擁有四個優先性行為,5% 的人擁有五個優先性行為,優先性行為擁有多寡並無好壞之分,擁有三個優先性行為者,面對外界刺激,較擁有五個優先性行為者更專注於展現某些行為,但思慮聚焦較不廣泛,擁有五個優先性行為者則思慮較廣,但會想較多且相對較不易聚焦。

新版 ED 以圓餅圖方式呈現,評量結果落點於圓心到圓周間,此落點同時可解釋受測者對於 ED 統計常模的符合比例,使用者能夠一目了然報告結果。最後,ED 為每位受測者提供 20 頁具體的使用者報告,包括對受測者的整體行為風格描述,主要的優先性行為,優勢與盲區,激勵與壓力因子,從受測者觀點說明各種類型的行為動機,說明與各種類型者相處時的可能狀況、須解決問題的場景、關係緊張的場景,並針對以上場景各給予三個行動策略建議,最後並對個人提供整體行動建議。

Jack Feng_Coaching_Research_Paper

行為盲區與受壓因子

新版的 ED 測驗報告精準,說明具體,個人報告簡單易讀。報告中除了可關注客戶的優勢外,客戶的盲區(缺陷)與受壓力的因子,以及提供的行動策略才是重點,帶領受測者閱讀報告時,受測者總回饋很驚訝於報告對於受測者行為描述的準確度(達到 80%~90%以上),同時經由盲區與受壓因子的描述,能立即開啟受測者深度的自我覺察,甚至報告敘述還可指出隱藏於受測者心中,或者受測者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想法,給予的行動建議也都能切中要點,ED 報告就像鏡子般透徹的反射客戶的行為狀態,總能給予客戶如同第三方專家當頭棒喝的提醒。

運用 ED 的報告,讓我擔任企業教練時,能夠很快速的認識客戶,透過報告的建議,我可以調整自己對客戶的溝通方式,以客戶能夠接受的方式溝通,快速的建立起與客戶的互動模式並得到信任。

九型人格與 ED 在教練工作的運用

因為熟悉九型與 ED 工具,初學習教練會談時,與客戶短暫互動後即能敏銳臆測到客戶的行為性格與信念動機,導致進行教練會談時,容易帶著預設的立場面對客戶,導致出現 leading 或自以為是的狀態,教練會談變成顧問諮詢。經由體悟到 ED 與九型都是教練過程的工具,我們應當在客戶需要時才用它幫助客戶,而不受工具的制約後,我才經由刻意練習,在教練會談中,將學到的性格模型放下,回歸到以教練風範面對客戶。

面對不熟悉、自我覺察較低、或者過於理性的客戶時,我會建議客戶使用 ED 評測,並在教練一開始時帶領客戶共同閱讀個人報告,客戶通常都會對 ED 報告精準的描述感到極大震撼。ED 就像教練那面清澈的鏡子,幫助客戶覺察自己面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與首要關注的焦點,發現自己的行為優先性,進而看到自己的優勢,以及造成的壓力因素,教練則可由客戶看到的優勢與壓力因子連結回客戶的議題,如此讓我經常能很快速的就開啟深入探詢客戶行為背後信念價值觀的教練會談模式。

九型人格因無具信效度的評測工具,評量結果依據客戶的自我覺察能力而有極大差異,一般並不建議使用於教練過程。曾有客戶在接受過 ED 評測與教練會談後,因為希望更深入了解自己某些價值信念及起因而主動要求於會談中進行九型人格的探索。在客戶有深度自我覺察後,很快經由九型人格找到自己對應的號碼,也看到來自於原生家庭伴隨一生的信念,並真正覺察到自己心中根源那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卻又期待得到愛與被尊重的渴望,透過九型人格工具,可以幫助客戶看到更完整的整體觀,帶領客戶到非常不一樣的境界。

結論:

總體來說,Everything DISC 是一項簡單易懂的工具,透過它可以像一面鏡子般讓客戶快速覺察自己的行為,評測報告中量身設定的行動策略,也讓客戶有很清晰具體的行動指南。九型人格則是深入到個人內在極深的認知/情緒/行為反應架構,多數關於來自原生家庭或從成長過程中那份渴望被愛、獲得信任尊重、缺乏安全或未被滿足靈魂小孩的渴望。

九型人格將人格、ED 將人的行為風格進行框架的分類,這都會幫教練以更有結構的方式認識客戶,但其實兩種理論都強調每個人都具備所有人格特質的潛力,只是對於和自己熟悉、習慣的議題有者最為強烈的認同感。

而教練會談、 ED 與九型人格在教練運用上的本質相同,都是透過客戶的自我覺察,協助客戶更加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發現優勢與盲區,進一步探索行為背後的價值信念後,支持客戶打破固定思維、習慣和行為,最終讓客戶掌握選擇,勇敢踏出舒適區的過程。

我們在教練會談中運用教練核心能力與教練技能,如能適當搭配 Everything DiSC、九型人格或其它具信效度的性格診斷工具,就像一個開車技巧高超的司機,又搭配了精準的導航儀器,相信更可以讓我們在教練會談中展現專業,快速與客戶建立信任,幫助客戶達成教練會談的期望目標。

推薦閱讀:

職場導師與教練,為你的職業生涯開外掛 – 為什麼職涯需要導師或教練?

本文出自 Jack Feng 的 研究論文: 融合 Everything DiSC 及九型人格的教練會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