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職場焦慮)從何產生?如何紓解
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不可避免地經歷高度焦慮,不管是來自外部的壓力還是內在心理的矛盾,我們都會為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困境而苦惱、焦慮而導致職場疲勞(又稱職場過勞)。
特別是現在抗疫常態化,抑鬱和焦慮可能更加頻繁的出現。
這種焦慮是一種被動的倦怠和消極抵抗,它從何產生?
焦慮主要來自於我們身處的社會大環境,一種誇耀成功、貶斥失敗的『績優主義』- 認為社會與經濟的獎賞應當依據才能、努力和成就這些『績優』來決定。
邁克爾·桑德爾認為績優主義是一種暴政,因為它不允許任何對立的觀點,規定了某種特定的理想生活方式,其他的生活方式被排斥在外,如果這套體系認為你是失敗者,那你就是失敗者。在績優主義主導下的社會中,期待釋放壓力是不現實的,躺平更是沒有真正意義上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邁克爾·桑德爾與項飆教授的對談中指出,
年輕一代就像不能放鬆的蜂鳥, “懸在空中” – 就像蜂鳥瘋狂地揮動的翅膀,只是為了在空中停留,你不能有哪怕一秒的放鬆,不然你就掉下去了,你不能出局,不管勝利的機率有多低。
這給年輕一代帶來了巨大的焦慮、迷惘和心理壓力。
緩解焦慮:正念療法
“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所以應對焦慮和解决焦慮更應該從問題出發,拆解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法,但是人更多时候的思維模式是應激式思維,希望無意識的實現心理脱離。
就像丹尼爾·卡尼曼《快思和慢想》中說到的快系統,我們在焦慮面前往往是不加思考、作出習惯自動化的反應,
比如一焦慮就會暴飲暴食,就會無腦強迫性的大刷網路視頻。
那麼,普通人如何避免身心疲勞,既不躺平也不焦慮或抑郁,走出内在困境?正念療法就是緩解焦慮的一種有效方法。
正念是什麼
『正念』英文為 Mindfulness,原意『有意識地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客觀、允許、不評判的態度』。
1979 年,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 (Jon Kabat-Zinn) 首度結合傳統冥想靜修與當代科學研究,創設了正念減壓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自此正念在西方逐漸成為一套心智訓練與課程體系,醫學界、企業界、教育界、心理界…等都已發展出完善的當代正念課程。
把「Mindfulness」拆開來看,它是由形容詞「mindful」而來,原意是留意、留心或用心,加上「ness」就變成一個新單字。它是一個名詞、一種狀態,
因此,Mindfulness 就是一種「保持留心的狀態」,而非「正確的念頭」或「正向的心念」。
正念就是在當下保持對內在的觀照,包括自己的身體動作、感覺心情、念頭想法等,並以開放、接納、不評判的態度,客觀如實地體驗自己的身心狀態,然後更進一步覺察外在的世界。
當代正念創始人卡巴金博士對正念的操作型定義是「有意識且不帶評判地,保持當下留心的覺察」(Kabat-Zinn, 1994)或「刻意地、當下地、不評判地注意時時展開的經驗所產生的覺察力」(Kabat-Zinn, 2003)。
在此定義下的正念是「平靜、不評價、時時刻刻持續的,針對身體感覺、感知、情意狀態、想法和想像的一種覺察」(Grossman, Niemann, Schmidt & Walach, 2004)。
更扼要的表述方式是「對當下事件和經驗一種接受性的注意和覺察」(Brown, Ryan & Creswell, 2007)。
以上正念補充說明文字來自於『台灣正念工坊』
“正念”(Mindfulness)是源自東方佛教的一個古老概念,正念療法就是訓練 “人對此時此刻的一種不加評判的覺察”。
練習『正念』
- 首先,要對當前現實保持清醒的意識,專注於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事情,對外部環境和內在心靈保持一種清晰、專注的覺察。
- 其次,對當下的全力關注,無抗爭(non-striving),無需執著過去或焦慮未來,可以通過瑜珈、身體掃描(body scans)、靜坐冥想等方式來培養自我覺察和保持內心平靜,以提升對不安想法的容忍力。
- 第三,接納和放手(letting go),允許所有愉快的、中立的、痛苦的經歷,也包括具體經驗(感覺疼痛)和抽象經驗(拒絕的感覺),產生而不試圖去改變、控製或迴避它們。
- 要注意的是,跟其他種類的冥想相較,正念冥想著重專注訓練及如實覺察,較少想像式觀想,也不帶神秘色彩。
你的夢並不真正地屬於你自己,它只是霸權在你腦海中的投影。做白日夢的時候,你其實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霸權的俘虜。
真正的自我是在附近、在你與周圍人的關係中找到的。
關心你的周圍,了解附近的人,你的父母如何生活,誰是你的鄰居,誰在清掃你的街道,垃圾是如何被收集的,然後在附近、在觸手可及的生活中找到意義,而不是白白做夢。
正念十大好處
儘管和冥想不同,但冥想的確常使用到正念的技巧,因此許多冥想的益處,其實和正念非常相似,以下為正念的十個好處:
- 正念能幫助人們在壓力下時,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 透過練習,有助於人們遠離負面思考的惡性循環(例如:反芻性思考)。
- 練習正念讓人們有機會用第三者的角度,客觀看待自己腦中的想法,並接受這些想法、不加以評判。
- 正念能幫助人們對抗焦慮、甚至憂鬱等負面情緒。
- 對事情能有更多不同感受,能更深刻地去體會當下發生的事。
- 在關係中運用正念,能幫助人們聆聽彼此、更有同情心,更能幫助人際間的相處。
- 正念能有助於提升注意力。
- 利用正念甚至可能減輕疼痛的感覺。
- 練習正念幫助人們控制衝動的念頭。
- 維持正念狀態,可能有助於人們增加抗壓力。
補充:正念好處來自於『 Hello 醫師』
透過練習『正念』與維持『正念』可有效的引導壓力並緩解職場疲勞(又稱職場過勞),建議在工作職場累積過多壓力的人,或是正在奮力防疫的所有國民,盡可能嘗試練習。
整理潤飾自網路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