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人才 『新四化』浪潮下的 革命與挑戰
訪談 –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 祖似傑 分享他對 電動車產業人才 發展的看法與展望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是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系的高材生。他在畢業後即進入汽車產業,歷經合資企業與自主品牌,在汽車行業擁有近三十年豐富的規劃、研發及製造經驗,最終成為上汽集團技術型人才的領導者。
汽車新四化是:電動化,智慧化,聯網化,共享化。
- 電動化 – 新能源動力系統
- 智慧化 – 無人駕駛或者駕駛輔助子系統
- 聯網化 – 車聯網生態佈局
- 共享化 – 汽車共享與移動服務。是讓人隨時隨地都享受達到某個目的地的服務。
近年來,『新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成為業界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而祖似傑自上汽在五年前率先提出『汽車新四化』的說法開始,就在不斷地思考著一個問題,在『新四化』的浪潮之下,產業到底需要怎樣的 電動車人才 ?
日前,他在接受《趙福全研究院》的訪談時,與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共同針對『新四化』背景下的汽車產品創新及人才發展對話。作為汽車行業的一名老兵,祖似傑在『新四化』人才建設與培養方面也有著新的理解。
汽車『新物種』催生『新人才』
汽車製造的內容和方式正在改變,意味著汽車產業所需的人才和知識也要隨之改變。
祖似傑認為,理解汽車“新四化”的核心,就在於充分認識到“新四化”讓汽車變成了新物種。
為什麼說汽車會成為新物種?對此他解釋道:未來汽車將可以反覆運算、可以升級、可以成長,這是以前的汽車產品完全不具備的能力。過去汽車產品在上市後,其功能和性能就固化了,無法繼續提升,只能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貶值。
而現在的汽車產品線上升級的能力越來越強,這樣就可以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加入新的功能或服務。由此,汽車產品的定義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即形成所謂的『新物種』。
另一方面,製造汽車產品所涉及到的工廠以及人才、知識也都發生了變化。現在的汽電動車產業業不僅需要建設一個物理工廠,還需要建設一個資料工廠。也就是說,未來完整的汽車產品製造不僅要打造一輛物理意義上的實體汽車,還要打造一輛資料化的虛擬汽車。
而製造資料化的虛擬汽車產品,對所有汽車人來說都是一個剛剛開始的新領域,電動車產業並沒有相應的積累和經驗。資料工廠的製造過程需要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內一直延續下去,因為汽車出廠後還會不斷反覆運算升級。
由於汽車製造的內容和方式正在改變,也意味著汽車行業所需的人才和知識也要隨之改變。上汽有一個詞叫“造車育人”,指的就是在製造汽車的同時把人才培養出來。
資料工廠涉及到的知識與原來完全不同,因此現在汽車人才需要有不同以往的知識結構,比如需要更多地瞭解 ICT 方面的知識。
ICT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電動車產業的整合能力 – 決定人才結構
電動車產業本來就一直在把自己『不太懂』的新技術引入進來,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形成了面向新技術的整合能力。”
新物種意味著對新能力的追求,而汽電動車產業並不具備這些與新技術相關的軟體能力。一方面,網聯、通信、資料、演算法以及晶片等新技術專業性極高,另一方面,這些技術又必須基於汽車運行的基本原理和需求來匹配優化。
對於電動車產業來說,不瞭解這些新技術不行,要掌握這些新技術又很難,從而構成了非常嚴峻的資金與人才挑戰。
對此祖似傑認為,面對當下的形勢,電動車產業應當確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即確保對先進技術的有效集成,再根據情況調整人才結構。
為何說電動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始終是整合能力?祖似傑介紹道,過去汽車主要只是機械產品時,就在不斷集成各種先進技術以實現車輛各種功能和性能的持續提升,而未來就更要集成更多不同領域的先進技術以形成車輛的各種新能力。
事實上,汽車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融合新技術的過程,這其中很多技術都不是汽車人所熟悉或擅長的,但這並不妨礙汽車人把這些技術用好用足。
未來 ICT 技術在汽車產業的重要性將越來越高,但外部技術集成應用於汽車上的基本原則並不會因此改變。如果說過去企業已經掌握了很強的集成能力,那麼在新形勢下這種集成能力已經不夠了,就需要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祖似傑認為,面對產業全面重構,汽電動車產業業一方面不必太過焦慮,要堅信自己的核心地位不會動搖,另一方面必須更新理念和知識,儘快形成融合創新的新能力。
同時,技術歸根結底還是由人來掌握的,所以為了使電動車產業的整合能力更優更強,汽車人才結構的調整非常重要。祖似傑介紹說,上汽對於自身的人才隊伍早已進行了相應調整,目前軟體人才在上汽研發團隊中的比重越來越高,雖然過去幾年裡,團隊的總人數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卻一直在不斷優化人才結構。
他也由此判斷,未來在汽車行業內軟體人才將超過半數,而汽車軟體人才也並不一定局限於 ICT 領域,應當有更廣泛的內涵,特別是包括那些兼顧汽車硬軟體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新四化』背景下的四類人才“ 對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人才應考慮採取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也就是說,必須讓企業的生產關係符合自身生產力提升的需要,緊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新四化』電動車產業對於技術人才的渴求主要集中在軟體、演算法、晶片等不同領域,那麼針對這些人才,企業應當如何更好地進行差異化的培養與管理?在訪談中,祖似傑分別從以下四大電動車人才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已補充第五大人才)
01 電動車 – 軟體人才
由於汽車產品正從硬體主導向軟體主導轉變,汽電動車產業必然需要大量軟體方面的人才,而這些“新四化”人才與傳統汽車人才相比,在理念、個性以及偏好上都有很大不同,不少創業公司也更願意採取“合夥人制度”進行激勵。
對此,祖似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 第一,這是由不同人才的工作性質決定的。一方面,軟體的修改要比硬體容易得多,且軟體 bug(漏洞)往往需要在測試反覆運算中發現和處理;另一方面,軟體 Knowhow(技術訣竅)與個人的相關度更高,很多代碼只有程式設計者自己最清楚。因此軟體工作顯得比較“隨性”,相對而言更依賴人才的主觀能動性。
- 第二,合夥人制度的產生本身是一種新的生產關係,可以更好地匹配新的生產力,而人是生產力中的核心要素。
年輕一代的平等意識以及為自身興趣工作的願望要比上一代人強烈得多,所以汽電動車產業首先要意識到這種變化,然後正確看待這種變化,最終在管理方式上進行調整,特別是對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人才應考慮採取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也就是說,必須讓企業的生產關係符合自身生產力提升的需要,緊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此外,軟體人才和硬體人才的成才時間是不一樣的。硬體注重經驗積累,硬體人才往往經過多年的磨礪,年紀比較大了,才能進入中高層;而軟體注重反覆運算,軟體人才成長更快,普遍年紀輕輕就能獨當一面了。
在汽車網聯化智慧化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汽車人才群體可能會更為年輕化,同時也更具成長性。
02 電動車 – 架構設計人才
目前整電動車產業究竟需要怎樣的智慧網聯人才?祖似傑認為,現在最稀缺的就是能夠把智慧網聯汽車整體架構講清楚的人才,也就是架構工程師。
汽車產品軟體的複雜度極高,而且必須確保軟體在每次反覆運算時都不出問題,所以最初的架構設計至關重要。一旦架構設計出現錯誤,那後續越往前推進問題就會越多。
為此架構工程師必須深刻理解汽車軟體與汽車硬體以及外部連接部分的關係。目前全社會對架構工程師的需求缺口非常大,不僅僅在汽車行業。
而汽車是最為複雜的民用大型工業品之一,軟體行業之前也沒有在這麼複雜的硬體上搭建過架構,所以汽車架構設計工作還處在摸索的過程中,合格的複合型人才也非常稀少。
不過祖似傑也認為,對於這類人才的培養,只靠學校教育恐怕是不夠的,最終還要在企業實踐中歷練出來。事實上,從企業的角度看,人才永遠都是短缺的,只不過這種短缺不一定是數量上的,更有可能是結構上的。
從高等院校的角度看,未來的方向一定是培養學生形成硬軟體兼顧的能力,這不是只修改一下專業名稱就能實現的。所以像架構工程師這類高端複合型人才最終可能還是要靠企業來培養。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這類人才就自然同步培養出來了,然後再把相關經驗回饋給學校,形成相對標準化的培養方案,以便後續可以批量“生產”相關人才。
03 電動車 – 電池人才
關於電池,祖似傑認為電動車產業不一定要直接參與生產電池單體。原因有二,
- 第一,三元鋰電池究竟能佔據主流地位多長時間,現在尚無定論;
- 第二,研究電芯材料需要很大的團隊,如果團隊規模有限、投入不足,就會導致技術反覆運算進步的速度不夠快,企業根本無法確保領先優勢。
但是整電動車產業又必須瞭解單體技術,能夠與電池企業進行深度交流並提出適宜需求,甚至能夠準確判斷未來電池的發展方向。
為此電動車產業需要密切關注電池在成本、安全性、一致性等方面的最新進展與預期潛力,對於電池相關人才的考量也由此而來。
電動車產業如果想深度研究電池,就一定要投入重兵,上汽採取的對策是與頭部電池供應商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以資本紐帶建立強連接的關係。
與此同時,上汽內部也招攬了一批電池方面的技術人才,以此確保企業對電池有足夠的瞭解,能夠辨別電池性能的優劣,判斷電池技術的趨勢。
04 電動車 – 晶片人才
汽車產業使用的是高級別車規級晶片,而且未來車規級晶片的要求預計還會繼續提高,且在實現盈利方面困難重重。因此,祖似傑認為,電動車產業自行製造晶片需要非常慎重。
隨著汽車智慧化的不斷發展,電動車產業將越來越需要定制化的晶片,以確保算力最佳、功耗最小,這將是今後晶片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汽車定制晶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不過晶片行業反覆運算速度極快,電動車產業現在就要早做佈局,提前儲備晶片的設計能力。
祖似傑坦言,從整體來看,電動車產業要吸引晶片人才加盟並不容易。畢竟電動車產業對晶片雖有切實需求,但是需求量有限,研究方向也比較局限,這樣即使能夠招到晶片人才也很難留得住。
將軍都是打仗打出來的,優秀的晶片人才也必須通過實戰才能歷練出來,如果實戰的機會不夠多,人才的成長就會滯緩甚至停步。
所以上汽暫時沒有直接打造晶片的計畫,只是通過投資孵化一些晶片創新企業來進行間接的儲備。但祖似傑也認為,如果未來上汽的晶片需求量變得非常巨大,也不排除有調整打法的可能。
補充:
05 電動車 – 巡航情境定義人才
上述四大人才,是以建構電動車功能面出發的人才需求。在功能面之前,是使用情境!
- 會議情境:車上的人要共同開會,或是連網到外部線上會議
- 工作情境:工作,下單,設計稿件等
- 休息情境:乘客需要休息,小憩時
- 用餐情境:三餐,點心等情境
- 電影情境:共同欣賞一部電影,或個別
- 電玩情境:一個遊戲同樂,或是個別
- 醫療情境:於巡航時間,結合遠距醫療或照護,完成簡易醫護療程
- 購物情境,旅遊情境等
- 以上透過 VR 作業的情境…..
依據各種巡航情境的定義,人才須規劃甚至發展出相對應的軟硬體功能,來達成電動車巡航時該情境的呈現。
以上由 壇主 HR Sensei 補充。
『新四化』團隊管理 – 跨界管理與協同創新
我們不僅要解決工作方法創新優化的問題,更要解決不同領域人才交流合作的問題。”
軟體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必須建立新的生產關係,以確保這種新生產力充分發揮作用、產生最大價值。而調整組織架構、管理模式和流程標準等,都是在構建新的生產關係。
那麼對於 帶有著“新四化”風格的軟體團隊,應當如何進行管理?是作為電動車產業內部研發機構的一部分,還是作為獨立的子公司來運作更佳?
對此祖似傑介紹道,上汽已經進行了頗具特色的探索,比如上汽零束分公司在組織架構層面相對獨立,但同時又通過分公司負責人兼任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的方式,確保在產品開發中軟體與硬體的打通。
軟體與硬體應該分離,但是分離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更好的融合。祖似傑認為,現在的產品開發流程在二級節點上才加入軟體,而在一級節點中尚未體現,但將來的產品開發流程一定從頭至尾都是軟硬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隨著將來整個產品開發流程的不斷完善,軟體和硬體團隊的融合度將會進一步提升。
所以不僅要解決工作方法創新優化的問題,更要解決不同領域人才交流合作的問題。
祖似傑認為,在軟硬體融合的過程中,軟體將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主導作用,這是未來汽車產業與過去相比最大的不同。因此電動車產業一定要認真向 ICT 企業學習。
同時 ICT 企業也不能固步自封,事實上當前軟體技術也在快速變化中,而且不瞭解汽車也無法充分發揮軟體的作用,所以 ICT 企業也要向電動車產業學習,這樣雙方的跨界合作才能更加順暢高效,最終構建起適宜的新生產關係,有效支撐軟體這一新生產力的發展。
汽車本身就是極度追求規模效應的產業,在導入智慧化、網聯化後,更需要龐大的規模以承載巨大的資金和人才投入來打造出真正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有競爭力的汽車產品。
面對未來的嚴峻挑戰,祖似傑所提供的人才思路值得借鑒。電動車產業應保持開放和學習的心態,一方面努力形成自身必須掌控的核心技術及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其他產業的核心技術及能力,共同推動汽車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相信在未來,『新四化』電動車人才一定可以在汽車產業嶄露不一樣的鋒芒。
本文轉自“ China Mobile HRD”
推薦閱讀: